●李以莊在1978年至1983年間訪問了70多名東江縱隊戰士。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2017年底,鄭婉卿接棒,承擔起訪談資料的電子化處理與校對編輯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游擊隊員在行軍中。
●1940年代的港九獨立大隊成員。
●港九大隊海上中隊海上作戰的木船。

「外祖父梁培基一生共育有40個子女,家族後代中有21人加入了東江縱隊,為民族解放事業貢獻力量。我從小就聽他們講述各種驚心動魄的戰鬥與革命事跡,心中漸漸萌生了一個願望,希望有一天能把這些故事搬上銀幕,讓更多人知曉那段歷史。」1978年到1983年間,中山大學教授李以莊走訪了70多位東江縱隊老戰士,細緻記錄他們的親身經歷。由於種種原因,這個項目一度擱置。

直到2017年,在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的支持下,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鄭婉卿與一群中大學子接棒,承擔起訪談資料的電子化處理與校對編輯工作。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原始的訪談錄音已被系統整理成60餘萬字的文稿。「這份塵封了40多年的珍貴筆記,將助力後人從親歷者的視角,重溫香港與內地在民族危難之際血濃於水、榮辱與共的崢嶸歷史。」鄭婉卿感慨表示,目前團隊正與香港相關機構溝通聯絡出版事宜,《東江縱隊口述史》有望很快在香港與讀者見面。●文: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廣州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在中山大學南校園的家裏,92歲的李以莊坐在沙發上,身形板正,雙手所及之處放滿書籍,一幅寫着「事在人為」的書法高掛於牆上。

李以莊是梁培基的長外孫女,其母梁靄怡也是家中長女。李以莊小時候常聽母親講起外祖父的事,讓李以莊心裏埋下了進步的思想種子,她甚至引起了國民黨的注意,「他們要抓我了,家人很擔心,就將我送到香港培僑中學讀書。」李以莊與香港結下深厚的緣分,最終成為知名的香港電影史研究專家。

原為撰寫劇本 6年日以繼夜

新中國成立後,李以莊曾在廣州市文化局文藝創作室工作,她想到將東江縱隊的抗戰故事寫成電影劇本。獲得組織批准後,李以莊從自己的家人開始採訪工作,積累素材。

那時科技還不發達,李以莊每次出門採訪,都要背着沉重的錄音機和一摞磁帶。白天錄音,晚上馬上整理出來,磁帶才能重複使用;沒有相機,她就現場速寫人物畫像。這個工作,一做就是差不多6年。可沒想到的是,採訪結束後,她調到了中山大學任教。撰寫劇本的計劃被擱置,成了她心中一份未了的牽掛。

2013年,鄭婉卿為研究香港電影史的李以莊撰寫小傳,此後兩人便常有往來。2016年的一次拜訪中,李以莊回憶起當年採訪東江縱隊老戰士的往事,還拿出了自己珍藏30多年的10多本訪談記錄手稿,表示「很對不起這些老前輩」,希望有生之年能將訪談資料重新出版。

粵語+客家話 校對難度極大

第一次見到這批泛黃的資料,鄭婉卿內心受到極大震撼,「這些珍貴的史料必須重見天日。」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隨即組織人力,先將10多本訪談記錄手稿通過掃描錄入等方式,轉化為約66萬字的電子文檔。2017年11月,經過大半年的努力,手稿全部錄入完成,並送回給李以莊校對。那時,李以莊年事已高,同時還在修改其他書稿,面對龐大的工作量有點力不從心。直到2019年夏天,鄭婉卿和另外7位同學主動承擔起首輪校對工作,「主要解決了基本的字詞錯漏問題」。

第二輪校對的難度更大,「受訪者有的說粵語,有的說客家話,很多人名地名都是音譯,需要仔細校準;另一方面,口述者的回憶沒有明確主題,顯得零碎雜亂,口語化表達和俚語較多。加上李教授記錄時使用繁體字,有一套自己的簡寫密碼和規矩,這些都大大增加了校對的難度。」鄭婉卿說,二次校對花了兩年多時間,幸好獲得廣州東江縱隊研究會的大力支持,請來老戰士及其後代審讀書稿,查證歷史資料,糾正了許多錯誤。

李以莊的採訪對象涵蓋了東縱的幹部與普通戰士,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東縱隊員對戰爭的理解。除了戰鬥經歷,訪談中還有許多生活化的內容,包括工農幹部的戀愛故事;她提出想收集東江縱隊歌曲的想法後,東縱戰士們便專門召集起來開會,大家一起唱歌,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這些深度互動讓她收集到了極其豐富的素材。

通過真實故事 助增國家認同

鄭婉卿透露,正在籌備出版的《東江縱隊口述史》,記載了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日軍佔領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裏堅持抵抗的大量事跡,比如「香港抗日第一家」羅氏家族中的大哥羅雨中回憶營救被日軍擊落海中的美軍飛行員的經過;香港游擊戰士譚天講述參與國際營救美軍中尉克爾的故事;香港護士江培荃回憶在東江縱隊擔任軍醫、救死扶傷的點點滴滴等。

讀者還能從口述中,深切感受到港九大隊的英勇無畏。1943年冬,侵華日軍將香港大嶼山島團團包圍48天,島上3萬多名居民,100多名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游擊隊員與當地百姓密切配合,讓日軍一無所獲。日本指揮官給時任游擊隊指導員陳亮明的信中寫道:「我海陸空包圍你們48天,一個也沒有捉到。真是佩服你陳亮明。」

鄭婉卿說,「通過這本口述史,讀者能從親歷者的視角,重溫香港與內地在民族危難中血濃於水、榮辱與共的歷史故事,這有助於增進香港居民的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