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表示,將《大公報》報人抗戰的歷史搬上舞台,對於傳承偉大抗戰精神,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孫志 北京報道)「《大公報》作為一份承載着厚重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懷的百年老報,其價值早已超越了新聞傳播的範疇。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大公報》用油墨與新聞紙築起抵禦外侮的精神防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國家話劇院院長、一級導演田沁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將《大公報》報人抗戰的歷史搬上舞台,讓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以更鮮活、更貼近當代觀眾的方式呈現,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對於傳承偉大抗戰精神,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折射中華民族寧折不彎脊樑

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演出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袂打造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這一重磅抗戰題材的話劇將由國家話劇院擔綱。國家話劇院院長、一級導演田沁鑫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我們對於《大公報》的歷史價值、精神內涵,對於這張報紙在整個中文報業在香港及海內外讀者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在抗戰中發揮的作用,深感敬意與興趣。力求使這齣戲不僅成為一部展現歷史風雲的藝術作品,更能讓觀眾在回望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大公報》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其百年歷程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新聞史。尤其值得銘記的是,她歷經六次遷館的顛沛,卻始終堅守 『不在敵人的鐵蹄下出報』。」田沁鑫對《大公報》的抗戰史娓娓道來:抗戰期間,即使報社館址屢遭戰火摧毀,編輯記者們仍輾轉於天津、上海、武漢、重慶、香港、桂林等地,在敵機轟炸的硝煙中堅持出報,用油墨與紙張築起抵禦外侮的精神防線。「這種 『筆桿作槍、報館是營』的風骨,不僅是新聞人的氣節寫照,更折射出中華民族在危亡之際寧折不彎的脊樑。」

着重細節戲劇衝突當代視角

如何將《一張報紙的抗戰》打造成一部傳承精神、激勵民族的經典之作,田沁鑫表示,具體來講,需在三個維度深耕:其一,以細節錨定歷史質感。既要有歷史縱深的宏大敘事,還要聚焦鮮活的具體人物。其二,用戲劇衝突激活精神內核,讓 「民族精神」 在人物的抉擇中凸顯力量。其三,借當代視角架起對話橋樑。可融入當代新聞人的回望,通過時空交錯與當年的報人對話,探討 「在流量時代如何守護新聞初心」。這種古今對照,既能讓歷史照進現實,也讓年輕觀眾在共情中理解:前輩們用生命捍衛的,正是我們今天仍需堅守的精神家園。唯有如此,《大公報》的故事才能超越 「史料陳列」,成為一部讓觀眾在淚光中讀懂 「何為氣節」、在震撼中傳承 「民族精神」 的永恒之作。

田沁鑫介紹,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資源豐厚,不僅擁有一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和極具潛力的青年演員,更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多元化的藝術資源,具備打造精品劇目、傳遞時代精神的堅實基礎。國家話劇院將全力支持《一張報紙的抗戰》的創作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