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國家速滑館開幕。圖為服飾走秀節目《天工霓裳》。 中新社
●開幕式前,一台頭掛Labubu的人形機器人巡遊場館。 中新社
●兩台宇樹科技機器人訓練自由搏擊項目。 中新社
●工作人員訓練參加跑步項目的機器人。中新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瀚林 北京報道)中國是第一個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國家,政府部門多措並舉促進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國新辦1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數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長足發展,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算力總規模居全球第二。隨着數字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業界「缺芯少魂」現象正得到逐步解決。此外,中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躍升,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佔全球總量的60%;國內多數大模型訓練使用的中文數據佔比已超六成,推動了人工智能模型性能的快速提升。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會上介紹,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在規模、技術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總數達到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達2.26億戶,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有力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程度顯著加深,數字產業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軟件收入規模較2020年增長80%,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超70%。產業數字化方面,智能化轉變、數字化改造加速推進,建成了萬餘家智能工廠,覆蓋超過80%的製造業行業大類,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為消費的新潮流。

國產操作系統加速崛起

「過去業界常說『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中國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問題。」劉烈宏指出,經多年持續攻堅,數字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這些問題逐步解決,展現出顯著的發展成績。集成電路加快布局,形成覆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和裝備的完整產業鏈。國產操作系統加速崛起,以鴻蒙系統為例,鴻蒙生態設備總量突破11.9億台,為手機、汽車、家電等1,200多類產品裝上了「智能中樞」。此外,中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佔全球總量的60%,人形機器人、智能終端等領域不斷突破。

AI應用規模快速增長

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數據在推動「人工智能+」過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劉烈宏透露,2024年初,中國日均Token(詞元)的消耗量為1千億,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經突破30萬億,1年半內增長了300多倍,反映了中國人工智能應用規模的快速增長。據了解,在人工智能時代,Token作為處理文本的最小數據單元,如同互聯網時代的「流量」。

他指出,中文數據在國內大模型的訓練性能提升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國內多數模型訓練使用的中文數據佔比已超60%,有的模型已達80%。中文高質量數據的開發和供給能力持續增強,推動了人工智能模型性能的快速提升。

劉烈宏表示,下一步,將通過體系化布局持續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經濟、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數據高地,並推動全社會強化數據要素價值認同,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價值共創,培育「為優質數據買單」的市場共識。

數字服務惠及民生

公共服務更普惠

●全國互聯網醫院年服務量超1億人次,全國醫保碼用戶超12億人,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5.6億人次。

●全國10.7億人領用電子社保卡,覆蓋75%以上人口,長三角、成渝等城市群逐步實現「一卡通」區域服務互聯互通。

●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智慧教育平台。

●互聯網應用改造、「一鍵呼入人工客服」等數字適老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全國養老服務信息平台上線,促進養老服務資源供需高效對接。

數字生活更智能

●全國5A級景區數字化改造完成率達100%,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讓千年文明「觸手可及」。

●「一鍵式」老人求助等服務「指尖可達」,居家智能健康管理、智慧助餐、遠程問診等應用讓社區生活更有溫度。

●即時零售、智能網聯汽車、微短劇等數字消費新業態新產品不斷湧現,持續釋放新型消費潛力。

社會治理更精準高效

●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縱深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應用場景日益豐富。

●自然災害智能預警等應用取得實效,城市治理從「分散管控」轉向「全域協同」。

●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生活服務、企業服務等領域免申即享場景應用不斷豐富。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