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流式細胞儀」是診斷血液疾病如白血病的黃金標準,但高端的「流式細胞儀」售價可高達數百萬港元,所費不菲。香港浸會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分序測量多參數微流控流式細胞分子檢測儀」,將微流控芯片技術與流式細胞檢測技術深度融合,研發出單激光多參數檢測技術,只需配備一套激光儀器,就可檢測幾十個甚至過百個參數,大幅提升檢測效率,並將成本降低至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獲「産學研1+計劃」資助。期望未來將研究成果商品化,令更多病人受惠。
以激光技術為核心的「流式細胞儀」,用於檢測細胞特性。細胞樣本會流經儀器的管道,當它們依序通過激光區域時,依附在樣本的螢光標記便會產生螢光訊號,讓訊號接收器記錄並對其表面和內部進行分析,包括型態、去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蛋白質等不同參數。現時「流式細胞儀」只有單一管道,如要同時檢測六個或以上參數,就需要配備多套激光儀器以檢測細胞樣本的所有螢光訊號,然後進行分析。
領導研究團隊的浸大化學系客座教授兼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北師港浸大)理工科技學院生命科學系教授雷波表示,團隊研發的「微流控流式分析儀」,將微流控芯片技術與流式細胞檢測技術深度融合,增加「流式細胞儀」的檢測參數,其創新的單激光多參數檢測技術,令它只需配備一套激光儀器,就可檢測幾十個甚至過百個參數。同時具備細胞、蛋白質、核酸等粒子及分子的檢測功能,並採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數據分析模型,能在瞬間處理逾萬個細胞數據。
雷波更提到,項目聯合光路設計、微流控芯片、軟件算法、生物信息等多學科專家,運用浸大理學院的化學、生物、數學、計算器等科研資源,並借助北師港浸大廣東省數據科學與技術交叉應用重點實驗室的演算法支持。通過各部門的緊密協作,結合跨學科專家的技術支援,以及浸大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對行業需求的精準把握與投資者的有效對接,再加上「産學研1+計劃」的資金支持,「微流控流式分析儀」將憑藉其便攜性、操作簡易性及高性價比三大核心競爭力,逐步推進市場應用與商業化進程,加速精準醫療資源的普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