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姍常常為研學的青少年群體講解。
●季寧於1999年入職「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圖為她年前給參觀者講解展覽。
●2015年進入博物館工作的韓嘯是講解員隊伍的中堅力量,積極探索創新形式向觀眾講述歷史。
●12歲的小志願者講解員陳拜婉兒在博物館內的趙一曼獄中復原場景前為觀眾講解。
●每年9月18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進行撞鐘鳴警儀式。

被譽為中華民族14年抗戰起點的遼寧省瀋陽市,有一座具代表性意義的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那些穿越戰火的史料文物在這裏一代代講解員的生動講述中,變得鮮活而有溫度,更傳遞着民族記憶的生生不息。

在歷史博物館中,講解員是彌合歷史時空裂縫的關鍵群體,他們既是抗戰文物的一線守護者,更是精神價值的「翻譯官」。

「我們不是簡單的複述者,而是讓歷史『活』下去、『活』起來的人。」作為建館伊始的第一批講解員,季寧感慨,歷史是有血有肉的英雄們書寫的,從「要觀眾聽」到「觀眾要聽」,講解員們一直在探索和創新的路上。●文: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瀋陽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瀋陽傳真

1999年,改擴建後的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迎來第一批講解員,23歲的季寧就在其中。「最初我們都是按照講解詞,跟着展陳路線解說。」她回憶,講解員們用聲音傳遞着民族的記憶,而他們自身的講述方式,也見證着時代觀念的深刻變遷。「現在看來,最早的講解詞是有些刻板的,比如我們會用『怒罵敵人』、『剁成肉泥』這樣生硬的表述。」而如今走進展廳,觀眾們聽到的是「辣椒水灌進趙一曼的口鼻,噴出的卻是黃豆粒大的血珠」。

找到情感連接點 歷史不只是年份

如今已經是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的季寧,常常與年輕同事探討講解詞,在她看來,這種電影鏡頭般的語言,是新一代講解員們的嘗試,也更真實地還原了歷史長河中英雄人物的個性,「他們是父親,也是母親,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這種轉變不僅表現在講解的措辭上,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受眾安排講解內容,講解員們也需要做不少「功課」。季寧依然記得博物館在接待國民黨原黨主席連戰時,特別安排播放了《松花江上》,「他馬上說,母親生前常唱這首歌」,在接待時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時,則着重講述華僑支援抗戰的故事——「找到情感連接點,歷史就不再是冰冷的年份」。

2021年大學畢業後入職博物館擔任講解員的高姍經常會為前來研學的青少年團體講解。「現在的講解已經跳出了按照英雄的生平照本宣科的範圍,我們更希望用細節打動觀眾。」每當講到抗聯將領楊靖宇帶隊艱苦作戰的故事時,她就會帶孩子們來到展廳內復原的白樺林場景旁,「場景燈光是偏藍的,抗聯戰士們的密營就在林海雪原間,孩子們能夠看到漫山遍野的大雪,能夠想像那種寒冷的氣候。」高姍說,希望每一次講述都能在青少年心裏埋下一粒種子。

建館之初,季寧意外聽到了對歷史不解的質疑聲,「有觀眾問我,國恥紀念館修這麼大幹什麼?」季寧坦言,更讓她痛心的是,很多人仍抱着「東北未抵抗」的陳舊觀點。轉變始於史料的深度挖掘,講解團隊重點突出了「九君子」的故事——九位知識分子冒死搜集日軍罪證提交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簡稱國聯),使「九一八」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侵略事件。「我們用14年抗戰的史實,扭轉了『不抵抗』的標籤。」季寧的話擲地有聲。

公眾認知在變化 講解需多元創新

隨着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史實和英雄故事被挖掘。「現在的觀眾不再迴避這段歷史,反而希望從中汲取力量。」高姍注意到,很多家長會特意帶孩子來感受,「他們想讓孩子明白,苦難不是終點,抗爭才是主題」。隨着公眾認知的變化,博物館的講解工作也展開多元而豐富的創新探索。

2015年進入博物館工作的韓嘯是講解員隊伍的中堅力量,他發揮專業優勢所作的創新探索,豐富着館內文物史料的精神活力。「我們最早打造了青少版的兒童抗戰類舞台劇。」他介紹道,舞台劇通過8幕不同主題的小章節,將從甲午戰爭、北洋艦長鄧世昌,到瀋陽審判這些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故事穿插起來,讓參演的小志願者讀懂歷史,也用新穎的形式向小觀眾講述歷史。

讓歷史照進現實 讓記憶化為力量

在「八女投江」展區,12歲的小志願者講解員陳拜婉兒會以同齡人的身份向小觀眾講述:「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歲,和我差不多大。」這種將心比心的細節和代入感,拉近了同齡觀眾與歷史的距離。「英雄首先是人。」季寧說,這個觀點貫穿了她與下一代講解員的「交棒」全過程。現在的講解,我們要展現歷史人物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觀眾會知道他們也有軟肋,他們的選擇才更顯偉大。」

如今,在這座記錄民族苦難與奮起的博物館裏,講解員們正用全新的方式,讓歷史照進現實,讓記憶化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