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邊緣—香港電影的臥底世界」現場復現港片經典追車場景,十分震撼。 大館供圖
●現場展出《無間道》劇本原稿。 大館供圖
●展覽第十幕,呈現張國榮在電影《英雄本色》中的同款場景「電話亭」。 大館供圖
●小朋友投入體驗電影場景。
●在展覽第二幕「邊緣人網」,不少觀眾駐足觀看八部臥底電影的案情鋪陳。
●觀眾可在展覽場景四「風雲戰場」中感受逼真的槍戰場景。
●展覽場景六「被遺忘的房間」復現《無間道》中的心理諮詢場所,布景唯美細緻。大館供圖
●聯合策展人陳詠燊導演對港產臥底片未來有信心。

今個暑期,各類精彩文化藝術展覽層出不窮,大館新展「光影邊緣—香港電影的臥底世界」以其獨特的主題和設計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觀展。是次展覽由導演陳詠燊與香港中文⼤學中國研究中⼼助理教授溫祺德聯合策展。在⼤館的複式展室內,觀眾將從演員的視角親身走進臥底世界,沉浸式體驗以電影級製作重現的經典香港臥底電影場景,感受「臥底」身份下的複雜內心糾葛。●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80年代憑藉獨特的風格、高效的製作和國際化的視野,在華語地區乃至全球享有盛譽,被稱為「東方荷里活」。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曾在其2000年出版的《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中以「盡皆過火,儘是癲狂」(All Too Extravagant,Too Gratuitously Wild) 來形容上世紀70至90年代的香港通俗電影,而這一形容針對「臥底電影」來說則更顯貼切。「臥底」常陷於道德兩難與忠誠衝突之中,是過去半個世紀香港犯罪電影的核心角色。從「臥底」的身份出發,影人們不斷衍生出種種關於「黑與白、善與惡、正與邪」的探討,將身份焦慮、忠義悖論、生存困境、人性底色糅合,創作出一部部槍火與血淚交織的優秀作品。香港臥底電影類型片的成功,充分彰顯了香港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淬煉出的創作智慧。其中無數的經典台詞與場景更成為了幾代觀眾難以忘懷的「港式記憶」。

「光影邊緣—香港電影的臥底世界」以十個主題場景展開,配以劇本手稿、導演、演員和配樂⼤師的訪談片段,讓觀眾跟隨展覽思路,逐步進入「臥底」的角色世界。展覽還特別呈現了包含電影人古天樂,導演徐克、麥兆輝、章國明,配樂⼤師泰迪·羅賓與金培達,以及曾參與真實臥底行動的導演兼前警司陳欣健在內的系列獨家訪談片段。

今次展覽以時間順序回顧香港臥底電影逾40年的發展軌跡,復現並致敬了包括從新浪潮先鋒章國明的《邊緣人》(1981),到八、九十年代林嶺東的《龍虎風雲》(1987)、吳宇森的《英雄本色II》(1987)與《辣手神探》(1992),再到霍耀良的《龍在邊緣》(1999),千禧後劉偉強與麥兆輝的《無間道》(2002)、爾冬陞的《⾨徒》(2007),以及陳木勝的《掃毒》(2013)共八部經典臥底電影的重要場景。

逼真場景打造沉浸式體驗

在電影《龍虎風雲》中,激烈的槍戰戲令無數影迷難忘,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在展覽場景四「風雲戰場」中感受逼真的槍戰場景,一個個彈孔和特製現場煙霧,配合環迴聲效循環上演,讓進入其中的觀眾恍如置身火拚現場。在展覽場景七「辣手茶樓」中,觀眾可置身於掀翻的餐桌旁,定格於飛濺的茶水之間,感受《辣手神探》中警察與黑幫激烈追逐、高潮迭起的打鬥場面。

在展覽場景六「被遺忘的房間」中,觀眾還可走近電影《無間道》中,陳永仁(梁朝偉 飾)和心理諮詢師李心兒(陳慧琳 飾)進行心理諮詢的場所,在唯美細緻的布景中,感受臥底探員心理掙扎的複雜與不安。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十個場景的布置不僅緊貼「臥底」主題,且製作十分精細,「連懸掛的鳥籠道具中的底部斑點都一筆筆畫出」,可見策展的用心和專業。

香港臥底片的獨特精神底色

「在1981年的《邊緣人》裏,阿潮這個角色最令我着迷。」聯合策展人陳詠燊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那個年代電影沒有沉重的票房壓力,編劇可以大膽塑造一個年輕警察,他在執行臥底任務時竟真的滑向黑暗深淵。」這種對於真實人性複雜性的展露,令他感受到前輩影人創作的真誠。

本次展覽亦期待激發觀眾對於「臥底」身份的多重思考,陳詠燊特別聚焦於「警方臥底」這一群體:「他們底色是好人,卻要深入罪惡核心。當他們在黑暗中與『敵人』朝夕相處,甚至產生情誼,那種撕裂感與負罪感是直擊人心的。」這也正是《無間道》中劉德華角色的永恒悲劇:一個渴望由黑轉白的靈魂,最終被自己編織的謊言深淵吞噬。「每個臥底,無論起點如何,內心最深切的渴望,終究是『做回一個好人』。」

陳詠燊強調,無論臥底們身處何等身份困境與生死危機,展覽最終希望傳遞的信念正如曙光穿透黑暗:「就像吳宇森導演《英雄本色》的英文名『A Better Tomorrow』——歷經萬難,我們依然要望向明天,追尋更好的可能。」這種在絕境中不滅的希望,構成了香港臥底片獨特的精神底色。在展覽第十幕,不少人駐足電話亭,模仿張國榮在電影《英雄本色》中的同款動作,打卡留念。

展出珍貴電影文物 期許港片創作未來

「香港彈丸之地,在巔峰時期的電影產量卻高居全球第三,僅次於荷里活和寶萊塢。」陳詠燊分析道,在高度商業化與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香港電影人練就了提煉強烈戲劇衝突的本領。「臥底角色天生攜帶巨大矛盾——黑白身份的撕裂、忠誠與背叛的煎熬,如同天然的戲劇富礦。」編劇深諳此道,觀眾也為之癡迷,輔以槍戰、追車等大場面,共同構築了香港臥底片的黃金時代。

然而近年來,曾經叱咤風雲的臥底身影在港產片中漸趨稀薄。陳詠燊直言不諱地指出:「動作臥底片需要相當的製作成本支撐追車、爆炸、槍戰場面。當投資收緊,創作者自然轉向更小成本、更少動作元素的題材。」市場的冷暖直接牽動着類型的興衰。「若整體票房回暖,投資信心增強,」他補充道,「這個充滿魅力的類型必將重煥生機。」

本次展覽由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參與協辦,得益於總會與香港電影業界的深厚聯繫,得以展出一系列珍貴的電影文物,包括《無間道》等劇本原稿、原裝電影片段,以及梁朝偉、爾冬升等影人當年所獲的重要獎盃等。同時,大館的部分展覽門票收益將用於支持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以培育本地新晉創作人才,持續推動香港電影產業的創意發展。

「光影邊緣—香港電影的臥底世界」

時間:即日起至10月5日 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地點:大館01座警察總部大樓LG1樓及LG2樓複式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