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兩日的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多名學者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學術等不同哲學議題發表真知灼見。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建構邏輯:學習借鑒、自主創新與綜合優勢」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獨特發展模式,具有鮮明的歷史特質與時代特徵,既立足中國國情又放眼世界格局,融合了豐富的思想資源與實踐經驗,是人類文明成果通過開放學習、合理傳承、系統整合與自主創新的綜合體現。
歐陽康特別強調,「一國兩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不僅在世界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更是保障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他從哲學角度,深入剖析中國式現代化的建構邏輯,指出其包含多重維度:既體現對全球現代化經驗的借鑒與本土化創新,又融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邏輯;既遵循社會主義東方化的演進規律,又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建構特質,更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互動中的創造性轉化。對推進世界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未來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獨特性世界意義。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向東,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性」學術演講中指,中國式現代化並非簡單的「衝擊—反應」模式,而是包含中華文化的建構性文明。相較於西方式現代化的對抗性特質,這種文明通過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為一種融合中國特色、本質要求與其蘊含的多元價值觀,如世界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得到集中表達和體現的文明形態,其核心在於辯證理性、關係思維與共同體原則,是一種新文明形態的表達。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豐子義在「從文明看中國式現代化」演講中闡明,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實現國家發展,更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從現代化到文明的重大提升。不僅展現了中國自身發展的獨特文明,更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拓展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道路,並給人類文明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重塑其發展方式。
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吳曉明就「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提出四點論述:首先,中國學術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歷了必要的「學徒階段」,是積極的和意義深遠的;其次,學術成熟的標誌在於突破學徒狀態,進入到自我主張,不僅是學術發展的規律,更是個人發展的階程;再者,需克服學徒階段的依賴性與外在反思局限,而外在反思是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學術的本質特徵;最後,強調應通過文化融合,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實踐,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和自主知識體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