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8月10日在社交媒體發布《施政·再報告》短片,透露截至7月底,註冊香港本地公司總數逾150萬家,註冊非香港公司逾15,000家,兩項數字均創歷史新高。自2023年1月至今年7月,投資推廣署已協助1,333間企業在香港開設或擴展業務,引入1,740億元首年直接投資,並創造逾19,000個新增職位。在地緣政治環境更加多變的當下,香港作為內地窗口、海外跳板的雙向作用更加重要和凸顯。未來特區政府更須圍繞香港的這一核心優勢鞏固深化,既增強香港國際競爭力,也為自身的經濟多元轉型提供動力。
李家超公布的這些數字,背後是企業對香港營商環境的青睞和重視。他又補充道,香港持續引入海內外優質企業來港落戶或擴展業務,提振本地經濟、增加就業機會。他建議,在經濟轉型期要有更新、更有創意的服務和產品,可考慮結合線上線下的創新營銷方式,迎合市場喜好。香港具有穩定和潛力無限的消費市場,還可作為試水跳板,協助海外企業開拓內地市場。
在地緣政治風險愈發加劇、美國發起關稅戰影響全球貿易格局不明朗的背景下,更多企業選擇來港,看重的便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為企業創造的雙向選擇優勢。企業來港發展,無論是內地還是海外企業,都可以因應自身企業的發展架構,進一步開拓內地或海外市場,分攤現行經營模式的風險,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發展態勢。
香港是認證產品技術的「試驗場」
在這一過程中,香港傳統的優勢行業充分受惠。根據數據,本港今年首7個月共錄得53宗新股上市,集資總額約1,270億元,按年升幅超過六倍,超越過去3年每年的全年集資總額,正在處理中的上市申請更超過210宗。在李家超的訪問中,亦有企業提到來港發展可以幫助他們更好了解內地及海外市場,加上各類專業服務的充分支持,使他們在開拓新市場時對有關諮詢的掌握更加全面準確,更好作出商業上的戰略決策。
能夠取得如此好成績,不僅充分說明「一國兩制」所形成的獨特優勢,亦印證特區政府開拓新興市場,主動吸引企業的發展策略成效顯著。未來特區政府在關注不同行業的新就業機遇之外,亦須思考如何利用好營商環境所帶來的優勢,推動香港經濟更多元發展。
要讓營商環境的優勢轉化為利好香港長遠的經濟動能,特區政府須進一步落工夫,讓企業從視香港為「跳板」升級為其驗證產品市場吸引力的「試驗場」。對於內地企業而言,香港不只是集資、上市、設財資中心的選項,更應成為其產品與技術在國際市場的「第一站」。特區政府可鼓勵已落戶的內地企業在港率先應用自家先進技術和產品,包括人工智能模型、新能源方案或低空經濟應用,並以香港成功案例向東盟、中東及歐美市場輸出,形成「香港認證、全球通行」的示範效應。
配合精準人才政策激活新興產業
香港在金融和貿易方面長期保持自由度,亦儲備大量高校人才,未來要繼續利用好「借港出海」平台拓展海外市場,並集中力量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目前特區政府推出的「高才通」計劃已見成效,但對於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經濟等前沿產業,仍需更精準的產業導向配套。特區政府更須與重點產業的持份者充分溝通,滿足他們的人才需求。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可針對特定產業的發展,與業界及大專院校合作培養人才,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強的就業願景。
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及國際化營商環境,成功吸引企業與資本,未來要更進一步,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把「窗口」變成「引擎」,把「跳板」變成「跑道」,透過鼓勵內地企業在港先行先試、向全球示範,再以精準的人才政策為新興產業注入活水,在地緣政治的波瀾中穩住自身定位,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最終實現經濟多元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