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敬 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搶人才」政策以來,成績斐然。短短3年間,包括「高才通」在內的各項人才計劃,已吸引逾22萬人才來港,遠超原定目標。如何確保人才真正在港扎根,特區政府需要持續完善生活、產業等政策配合,讓人才大展所長,以利香港優化人口結構、加強產業升級,為香港高質願景奠定更堅實基礎。

超過22萬人才來港,為香港經濟、社會蓬勃發展注入活力。不過,有意見反映,部分獲批人才未有長期在港居住和工作。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多重原因,例如在港深融合、大灣區一體化日益緊密的背景下,跨境通勤成為不少專業人士的選擇;香港居住、生活的成本較高,亦影響了部分人才在港定居的意願。

加快產業升級 提供優質機會

近期,「考試移民」的現象亦引起社會關注。部分打算透過人才計劃申請來港的人士,同時為子女申請受養人簽證來港,以「本地生」身份入讀本港院校,但家長本人並未在港從事實質性工作。這種情況偏離了人才計劃吸納優質人才、促進經濟發展的初衷。教育局已經採取行動,宣布從2027/28學年起,透過「高才通」來港的人才,其子女要申請大專資助,須在入大學前在港居住滿兩年。這是完善政策的積極舉措,確保香港教育資源公平運用。

要留住人才,讓人才發揮所長,為香港發展作貢獻,關鍵在於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目前,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創科等新興產業發展,但相關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有待加快升級,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香港須完善人才與企業的對接機制,建立更有效的招聘平台和職業發展支援機制,令人才找到合適的發展機會。

住房亦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香港樓價高、租金貴,對不少中產專業人士構成生活重擔。特區政府可以考慮推出針對性優化措施,例如為符合條件的人才提供過渡性住房安排,或與私人發展商合作推出長租公寓項目,以市場化方式緩解人才的住房壓力。

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特區政府也需要做好承載能力評估和資源規劃,既要確保新來港人才及其家屬能夠享受基本服務,也要避免對本港居民造成較大影響。這需要特區政府各部門通力合作,做好前瞻性規劃及資源投放。

振興教育產業 推廣「留學香港」

有本地家長擔心子女的升學機會受到影響,這種擔憂可以理解。在本港學齡人口下降的背景下,來港人才的子女來港接受教育,可以紓緩本港學齡人口不足的問題,適度開放教育資源,滿足人才子女就學的需求,有其合理性。當然,特區政府要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安排,保證不會影響本港學生的升學機會,回應社會的關注。

特區政府可以參考外國的經驗,例如實行分級收費制度,讓不同身份的學生承擔相應的教育成本。對於基礎教育,可以在確保本地生的升學機會的前提下,在直資學校等特定類型學校進行有限度的開放試點;對於高等教育,可以在維持現有本地生學額的基礎上,通過擴充整體容量,吸納更多非本地學生。

香港擁有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五所大學位列全球百強。但與英國、澳洲等國相比,香港教育服務對經濟的貢獻偏低。發展教育產業不僅可以吸引人才,還能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值得特區政府認真研究、積極推進。

特區政府應制定清晰的教育產業發展策略,明確將「留學香港」定位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合作,發揮協同效應。同時,優化外地學生的簽證政策,完善學生在港的生活配套。

吸引優秀人才,實現把香港發展成為「千萬人口大都會」的目標,需要構建完善的人才生態。這不僅包括吸引人才的政策,更要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配套措施。特區政府應建立人才政策的定期檢討機制,根據實際效果,及時調整政策方向;加強跨部門協調,確保住房、教育、醫療等配套政策能夠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的人才支援服務機制,為新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協助他們更快融入香港社會;特區政府還應加強與企業合作,確保人才政策與產業發展相匹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