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基雄 香港理工大學航運研究中心主任
運輸及物流局早前發布《物流業ESG發展路線圖》,為香港物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套清晰的「三階段式」指引,協助企業遵循國際「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要求。路線圖提出由今年起至2027年分三階段進行,協助企業建立收集和報告ESG數據的能力,從而達至當前最嚴格的國際ESG披露要求。特區政府並推出資助計劃,包括由政府與企業以二比一的配對原則資助科技應用項目,每間企業資助上限200萬元;申請者修讀預先核准的非牟利或自資課程,可報銷八成課程費用,每人上限3萬元等。
物流業在推動貨物流動的同時,也帶來碳排放和資源消耗的壓力,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物流服務供應商支持經濟增長,亦須積極回應社會對節能減排的期望。香港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追蹤了四間本地物流企業的研究,結果指出,不擁抱綠色物流,企業就會被市場淘汰。無論企業是跨國物流巨頭還是街坊貨運,擁抱綠色實踐永遠好過「觀望」。正如一家受訪企業所言:「我們不是在做環保,我們在做生意的未來。」本港物流企業可在車隊電動化、路線與資源優化 (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優化運輸路線及載貨量)、數碼轉型 (如推行電子單據)、綠色設備 (如節能照明)、循環再用(如推動可回收或重用包裝)等方面實踐綠色運營。在實踐過程中,內部持份者(如員工、股東)應積極參與推行員工培訓及宣傳綠色理念;外部夥伴(如供應商、客戶)亦需協調配合推動可持續發展。
特區政府可考慮加強培訓及教育,提高中小物流企業對ESG及全球環保標準的認知,協助業界分步達標,配合國際要求。在推動物流業綠色實踐時可提供稅務優惠,鼓勵企業投資綠色技術。這些建議與上月由香港運輸物流學會物流政策委員會發表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即無論組織規模如何,戰略資源分配、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明確的企業願景,可以大幅改善ESG實施結果。隨着運輸及物流局的ESG路線圖提供明確方向,香港物流業現在既有關於當前挑戰的數據,也有結構化的前進路徑。ESG實施與商業效益之間的強相關性表明,ESG不應僅被視為合規要求,而且應被視為在全球物流市場中保持長期競爭力的戰略必要條件。展望未來,數碼化、創新技術與跨界協作將會是物流業界節能減排的三大關鍵。業界與特區政府攜手合作綠色物流實踐,可使香港成為大灣區內更有競爭力的綠色國際貿易樞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