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我們期望通過《大理寺畫師》等項目探索港產微短劇的精品化路徑,讓地域文化成為內容創新的源頭活水」。昨日,電視劇《鄭和船隊》《奇衙軼事》、網絡微短劇《大理寺畫師》以及電影《民國探案1930》《台島軼事》等五部劇集聯合舉辦啟動儀式。本港導演王英德表示,古代傳奇劇《鄭和船隊》首次以電視劇形式全景呈現航海史詩。主創團隊為此深入雲南晉寧縣,以及江蘇南京、蘇州、太倉等地挖掘史料,劇本歷經六年打磨,不僅着力還原鄭和七下西洋的恢弘場景,更通過「厚往薄來」的外交智慧與錫蘭危機等歷史事件,呼應「一帶一路」倡議,展現中華文明的包容與魄力。他還透露,《鄭和船隊》除內容拍攝外,亦將在福建長樂打造鄭和主題公園,系統構建鄭和文旅大IP。
面對古裝探案微短劇《大理寺畫師》、古裝喜劇《奇衙軼事》等題材迥異的作品,如何找到各自的敘事方法?王英德說,《大理寺畫師》需要在15分鐘內以「畫像驅動敘事」抓住觀眾,《鄭和船隊》則憑藉史詩感還原歷史厚度。不同題材需探索獨特的敘事語法,但核心皆在於傳遞中華文明的價值觀。
談及微短劇創作挑戰,王賽賽坦言,短時長內的邏輯嚴謹性最為關鍵。例如,「畫技破案」的每個細節都需經美術、刑偵專家雙重論證;丹娜團隊設計的服化道不僅要美觀,更需要契合歷史邏輯與探案需求。她也強調,文化使命應融入影視表達。在她看來,《鄭和船隊》的外交智慧、《台島軼事》的民族精神,都希望讓觀眾在故事中感受中華文化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製片人王賽賽也透露,此次五部影視劇集的開發製作,主創團隊也將立足香港,挖掘城市記憶與人文故事,開發以香港社會為背景的劇集,旨在打造兼具港味與國際視野的電視劇、電影及微短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