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展寰指,19個區滅蚊工作是全面進行,沒有分別,指數高一點會特別會針對性加強工作,不會有地方因為指數不高的緣故而不去做。圖示:大型霧化器可以180度噴灑滅蚊藥,有效噴灑高度達到30米,適合山邊作業等野外環境應用。(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本港今年至今共發現5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及1宗可能個案。環境及生態局聯同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以及各相關部門,今日(12日)在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介紹政府就防治蚊患應對應對基孔肯亞熱的工作。局方指,食環署在19個區成立了跨部門地區專責小組,聯同各部門在公眾地方及政府場地進行防蚊滅蚊工作。另針對容易積水地點如建築地盤,食環署會加強巡視,今年1月至7月期間,署方已提出84宗檢控,包括77宗涉及建築地盤的個案。

在會議上,環境局局長謝展寰指,食環署近日亦加強資訊發放,定期通過新聞公布和社交媒體,第一時間公布不同地區的蚊患指數。食環署更將原先在分區指數達20%時進行的強化防蚊滅蚊工作,擴展至指數超過10%的所有分區都會進行強化防蚊滅蚊工作。

西九新動力議員梁文廣關注部分地區蚊患指數不高,政府的防蚊滅蚊工作會否有不同,指旺角街市廣東道及山東街交界,有檔口與排檔附近的渠口有很多蚊滋生,揭起渠蓋好明顯有很多蚊飛出來,但旺角或一帶的蚊患指數並不像其他地方般明顯,「會否令到指數影響評估機制?會否影響滅蚊工作?」

謝展寰回應指,19個區滅蚊工作是全面進行,沒有分別,「有些地方指數如果高一點,我們會特別會針對性加強進行滅蚊工作,所以不會有地方因為指數不高的緣故而不去做。」

議員楊永杰則關注到政府會否引入適合香港的新滅蚊方式,「新加坡以蚊滅蚊方式,新加坡在試驗階段做得不錯,這個以蚊滅蚊方式是否適合香港?」謝展寰指,局方正在研究,「希望可在香港展開試驗,但計算上試驗要準備的蚊子和細菌,需要一些時間,未必來得及這次去做。」

衞生署指巿面聲稱可檢測基孔肯雅熱檢測包無效不可靠

此外,對於本港巿面出售聲稱可檢測基孔肯雅熱的檢測包,聲稱只要採血滴到測試卡上,10分鐘即可測出有否染上基孔肯雅熱。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在會議上指,這些快測包並不可靠,「抗體是病人本身感染病毒後,身體免疫反應製造抗體對抗病毒,大概需要5至7天身體才能產生抗體。近日市面上出售的檢測包,一般用於測試抗體,所以我們不建議市民使用,因為病發首7天身體未產生足夠抗體可以檢測到,反而有假陰性情況出現,導致延誤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