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招上周放榜後隨即成為社會熱話,有媒體大肆報道獲派學位成功率「見新低」,更有考生及網民聲稱「25分未獲派學位」,暗指外來人才子女「搶走」本地生學額。聯招放榜的討論,反映社會對教育公平的關注,但情緒化的指責無助於探討問題。學生和家長應以數據為本,認清升學全局,避免被片面信息誤導;學生也應正面看待競爭,以積極態度應對挑戰,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務實規劃生涯路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無可否認的是,今年大學聯招申請人數雖然比去年增加3,000多人,達到43,269人,但這一數字僅與疫情前、2019年的44,413人相若,顯示聯招競爭並未如某些報道所渲染的那樣「空前激烈」。更重要的是,今年DSE的取錄總數,包括聯招正式遴選、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及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SNDAS),高達20,783個,創下近年新高,成功率為48%,雖較去年高峰的50.7%略低,但明顯高於2019至2021年的水平(44.8%至46.7%)。由此可見,社會大眾,尤其是學生和家長,須清楚認識到,所謂「見新低」只是相對於近年的高峰數字而言,若將時間線拉長,今年的成功率其實處於合理區間。

對於網上流傳的「25分無offer」現象,數據同樣提供了客觀答案。今年DSE最佳5科獲24分或以上的考生共4,839人,佔總考生9%,不僅低於去年的9.2%,更是自2019年以來的最低比例。換言之,高分考生數量並未顯著增加,而八大聯招學位超過1.2萬個,理論上足以涵蓋絕大多數高分考生。因此,若真有25分考生未能獲派學位,問題更加可能是出於聯招選科策略的失當。

大學課程的收生分數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取決於學額變動和報讀人數。例如,某課程若去年的下四分位數收生分數為25分,而今年學額減少,同樣分數的考生便可能落選。此外,部分考生可能過於集中報讀熱門學科,導致「高分擠兌」現象。與其將責任歸咎於人才子女,不如反思是否在志願填報上過於進取或缺乏備選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本港的學生人口在過去多年持續下降,得益於資助大學學額供應一直整體維持相若,加上愈來愈多不同的資助模式,才使得去年成為史上最容易升讀大學的一年。預期在妥善吸納人才子女來港就讀及升學的情況下,在未來一段時間,本港競爭入大學的學生人口將會合理回升,儘管競爭仍未必能夠與10年前相比。

此外,近期有非本地機構以「販賣焦慮」手法營銷,因應香港對人才子女升大學前須居港或在港學習兩年的新要求,刻意渲染家長對子女升學的擔憂,因而令本港家長擔心會有更多外地或內地學生來港考文憑試,導致要比以往取得更高分數才能在聯招獲派心儀學科。

對此,在有關當局正積極處理涉嫌「借殼」、「掛學籍」等問題的同時,本港家長和學生也應理性應對,小心避免將憂慮演化成焦慮,而是要把對學位競爭的注意力轉化為提升自身實力的動力。香港高等教育正走向多元資助與入學模式,傳統學術型課程之外,應用專業性強的SSSDP課程、強調多元才華的SNDAS計劃,以及職業導向的文憑與副學位課程等,均為學生提供了豐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