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苦卓絕的長征路上,蔣克誠不僅是英勇的戰士,更是一位在沿途播撒抗日救國火種的播種者與組織者。他的足跡遍布川陝甘多地,以卓越的群眾工作能力,喚醒各民族群眾、壯大紅軍,為民族救亡圖存積蓄力量。
在長征啟程前,蔣克誠已展現出動員群眾的才能。1934年初,他作為中共陝南縣委常委,積極投身地方政權與武裝建設,僅陝南縣經他動員就有500多人加入紅軍,為革命隊伍輸送了新鮮血液。隨後在調任南江、巴中少共縣委書記期間,他堅決貫徹紅軍「打倒帝國主義、剷除封建勢力、打倒土豪劣紳、平分土地」的政策,深得蘇區群眾擁護,並積極發展團員、動員青年參軍、組建工農政權、鎮壓地主武裝,持續鞏固和壯大革命力量。
訪貧問苦 以真誠贏百姓信任
1935年5月,蔣克誠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從川陝根據地撤出,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他的工作重心也迅速轉向為戰略轉移和後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在彰明、茂縣、崇化、松潘等地擔任少共縣委書記時,他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動當地各族群眾。無論當時環境多麼艱險,他始終致力於「籌糧籌銀、壯大紅軍武裝、準備衣物」,為紅軍主力提供急需的物資補給和兵源補充。尤其是在為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做準備的茂縣,他領導的籌糧等工作至關重要。這些努力不僅維繫了紅軍生存,更將抗日救國的種子悄然播撒在沿途各族群眾心中。
1936年7月初,長征進入關鍵階段。紅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慧眼識才,將已在紅二方面軍政治部工作的蔣克誠任命為民運工作隊長,派其率隊進入民族成分複雜、深受國民黨反動宣傳毒害的甘肅徽縣。面對群眾因恐懼而「空門上鎖」、隱匿山林的困境,蔣克誠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耐心。通過張貼布告、書寫標語,他反覆宣講「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為窮苦人打天下、求解放、抗日的軍隊」這一核心主張,粉碎謠言。他訪貧問苦,號召安居樂業、開門營業,以真誠贏得信任。同時爭取開明士紳捐款獻糧支援抗日,對頑固土豪則採取強硬措施,領導發動群眾打土豪、籌糧籌款,不斷壯大紅軍。
在蔣克誠和其他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徽縣局面徹底扭轉。因跋涉雪山草地時消耗得極為虛弱的紅軍得到了寶貴的休整和給養補充,更為部隊直接補充了700多名新戰士,極大地增強了紅軍戰鬥力。這是長征路上群眾工作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將抗日救國火種在複雜地區成功點燃的典範。1936年初秋,蔣克誠因在萬里征途中的突出貢獻,被選送到陝北保寧抗日紅軍大學深造。他的足跡,是長征精神中密切聯繫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生動寫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