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廣利看來,開發「藍色藥庫」是一項複雜漫長的系統工程,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而目前大部分還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產學研合作是必由之路,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緊密的合作,尤其是資金的持續支持。」于廣利說。

也得益於青島區市科技計劃3,000萬元人民幣的財政經費支持,張德蒙的超純海藻酸鈉才加快完成了產業化進程。目前,全國已有多家醫藥製品企業開發的腫瘤栓塞、生物人工肝、醫美填充等水凝膠類醫藥製品,都應用了明月海藻公司的超純海藻酸鈉。

「僅有原料還不夠,必須提供應用方案,打通產業化『最後一公里』。」張德蒙深知,海藻酸鈉原料只有應用到產品裏才會產生價值。「現在客戶只需提出對海藻酸鈉的需求,我們就能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張德蒙說,在「技術+市場」的雙輪驅動模式下,明月海藻公司逐步拓展至食品、化妝品、醫用敷料等領域,海藻纖維敷料遠銷海外,嬰幼兒果泥佔內地代工市場的80%。

籲政府助力 搭建產業鏈

「海洋生物醫藥的供應鏈太碎片化了。」採訪中,董書萍這句感慨令香港文匯報記者印象深刻。為確保三文魚原料的穩定供應以及溯源,董書萍曾用一年時間跑遍全國的三文魚養殖漁場,甚至通過股權投資綁定生產基地。作為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探索供應鏈的搭建,既費時又費力。董書萍亦呼籲政府完善海洋生物醫藥的產業鏈,搭建產業平台,助力企業發展。

2016年,已經77歲的管華詩院士倡導發起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針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創新研製一批海洋藥物。目前,全國範圍內已經形成了開發「藍色藥庫」的共識,初步形成了山東、廣東、浙江、福建、廣西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加強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建設國家級海洋生物醫藥綜合研創平台也一直是內地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和推動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