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梁海明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及環境學系客座教授 (兩位作者同名同姓)
當全球經濟秩序在地緣政治與新貿易格局的衝擊下重新洗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亞太貿易樞紐,在國家「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循環」經濟戰略中,其獨特的「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角色尤顯重要。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透過施政報告前瞻影片指出:面對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挑戰和新貿易格局,招商引資的步伐不會停,只會越走越穩、越快,彰顯特區政府全力推動經濟的決心與方向。在此背景下,香港應更積極發揮其獨有的雙向平台功能,持續吸納外資來港創業,同時助力內地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香港若要在「走出去」與「引進來」兩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特區政府須構建「時空集團」這一跨界合作平台,以整合資源、協同推進、聯動內外,打造香港招商引資與企業國際化的新引擎。
積極聯通內地與海外企業
根據李家超公布的數據,自2023年1月至2025年7月,香港投資推廣署成功協助1,333間企業來港開設或擴展業務,合共吸引1,740億元直接投資,創造1.9萬個職位。與此同時,香港本地註冊公司數量已突破150萬間,而非本地公司亦超過1.5萬間,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這些成績不僅體現出香港作為創業試水平台、資本運作中心的吸引力,更反映出香港在全球投資者眼中依然是亞洲首選的投資目的地。
香港具備穩定而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可作為外地企業拓展內地市場的跳板,亦能協助內地企業「借港出海」,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正如2025年5月,李家超率領香港和內地企業商貿代表團出訪中東,簽署了59項合作協議,涵蓋金融、工商、貿易、基建、創科、運輸物流等多個範疇。這些成績背後,得益於香港的雙向平台角色,不僅「引進來」的能力強,更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平台。
然而,面對國際形勢急劇變化,香港若要持續擴大招商引資成果,亦不能忽視當前面臨的三重挑戰。
其一,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市場不確定性顯著增加。當前國際局勢波譎雲詭,尤其是中美戰略博弈日益加劇,所引發的技術封鎖、關稅壁壘及金融審查等措施,對內地企業的海外發展構成實質挑戰。加上歐洲若干國家對華政策逐步趨向保守審慎,對中國企業投資併購、技術合作乃至市場准入設下更多限制。此外,部分多邊貿易機制受地緣政治牽動而運作受阻,令企業在制定國際布局時面臨更多政治與法律風險。在此格局下,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之間的橋樑角色亦需審慎因應,尤其在招商引資策略、區域資源配置以及市場選擇上,必須作出更具前瞻性的調整與優化。
統籌跨界合作 拓展新興市場
其二,中小企業「走出去」能力不足,支援體系有待完善。大型國企具備豐富的海外經營經驗與專業團隊,能有效應對不同國家制度與文化環境,但大多數內地中小企業則面臨語言障礙、法律認知不足、缺乏跨境金融資源等難題。這些企業往往對目標市場的法規、商業文化、稅務制度與風險評估缺乏必要認識,導致在海外項目洽談、合約履行、資金調配等環節中頻頻受挫,甚至因「水土不服」而中途放棄投資。現有的官方支援機制亦未能覆蓋其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需求,令不少中小企即使有意拓展國際市場,卻礙於實力與風險難以實現。
其三,招商資源分散,缺乏跨部門整合與高效協同。目前香港在招商引資方面雖具備豐富經驗與專業隊伍,惟相關工作往往由多個政府部門、半官方機構及商會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決策平台與協調機制,導致重複投放資源、訊息不對稱,甚至出現不同單位各自推動開發同一市場而競爭內耗的情況。對來港投資的企業而言,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一條龍」的政策配套與服務支援,既增加行政成本,亦削弱香港整體招商的效率與吸引力。因此,建立一個能整合政策、資源、服務與市場導向的統籌平台刻不容緩。在此情況下,香港如何在內地企業「走出去」與全球資本「引進來」的雙向流動中發揮更具系統性的作用,成為未來施政的關鍵課題。
我們曾在《海明問海明:香港未來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角色和方向》一書中指出,若要進一步發揮「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功能,不僅需強化現有招商體系,更應建立整合資源、協同運作的跨界合作平台。特區政府未來宜考慮以「時空集團」為概念藍本,組建一個集「資本+項目+服務+協調」於一體的跨界合作機構,統籌內地與香港資源,支援企業拓展新興市場。
其一,設立「時空集團」總部,整合資本、項目與服務資源。「時空集團」不是單一企業,而是一個集政府部門、投資推廣署、貿發局、銀行、基金、專業服務機構、商會及民營企業為一體的跨界合作機構。「時空集團」不僅是一個機構,更是一種融合、協同與共進的理念,其總部設於香港,針對不同地區與產業設立專責工作組與海外項目辦公室,提供法律諮詢、市場評估、融資安排、營運支援等全面配套服務,實現資源整合、功能互補、協同發展。
其二,建立「招商導航小組」,精準對接潛力新興市場。參考李家超出訪中東的成效,「時空集團」可設立若干「招商導航小組」,針對如中東、東盟、中亞、非洲等潛力市場,組織由政府代表、專業機構、企業及銀行組成的代表團,開展市場推廣、業務撮合與落地支援,實現「港內+港外」的雙重部署,提升香港在新興市場的品牌影響力。
爭取更多「一帶一路」政策話語權
其三,制定高標準招商投資模式,發揮香港專業優勢。香港在法律、財務、會計、風險管理等專業服務領域具全球競爭力。「時空集團」應協調本地專業機構,制定一套符合國際準則的高標準投資模式,涵蓋投資前風險評估、投資中合約管理與合規控制、投資後的運營支援與糾紛解決機制,協助企業避免法律風險與管理漏洞。
其四,建立傳媒與智庫平台,強化「一帶一路」政策話語權。特區政府應考慮與本港主要傳媒機構合作,設立深具國際視野、面向國際的「一帶一路」傳媒機構與研究院,配合「時空集團」推動理念傳播與政策對接,並與本地大學合作,設立「一帶一路研究院」,招收中外學生,舉辦高級官員培訓班,推動政策理解、知識交流與人才培養,強化香港在國際政策話語體系中的地位。
其五,推動「軟硬兼施」輸出模式,提升項目附加值。「時空集團」應強化基建與服務的雙重輸出,結合港鐵、機場管理局、港口運營商等參與海外項目,提供設計、建設、運營、人才培訓等一站式支援,提升項目經濟效益與可持續性,打造「香港質量」與「中國標準」的雙重品牌。
香港的價值,不僅在於經濟總量,更在於其制度優勢、國際視野、專業人才與資源配置能力。在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之際,香港要主動打造「時空集團」,由過去的「聯繫人」、「增值人」角色向「策略策劃者」「投資導向者」轉型,既為本地經濟注入新動能,也要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與企業國際化戰略提供堅實支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