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 行
自《南京照相館》上月底於內地公映,至今約兩星期已經取得超過22億元人民幣的票房,這部取材自南京大屠殺真實罪證的作品,透過「吉祥照相館」平民從求生到守護真相的蛻變,成為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香港教育界不可錯過的歷史課堂。影片為香港社會提供了一場深刻的歷史對話,尤其為年輕一代打開了一扇通往民族記憶的窗口。筆者作為教育界的一員,組織學生觀影,並非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讓年輕一代在歷史明鏡中,照見今日和平的可珍與自強使命的任重道遠。
讓青年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真相
守護歷史真相是此部電影最重要的使命。《南京照相館》中,普通百姓從保命到覺醒的轉變,正是民族精神在至暗時刻的迸發。那些意外沖印出的照片,不僅是日軍在南京犯下戰爭罪行的罪證,更是人性尊嚴的見證。當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相繼離世,影像史料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生命線。30萬遇難者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吉祥照相館」裏破碎的家庭與不屈的靈魂。對香港年輕一代而言,這些影像是超越課本的鮮活教材,讓抽象的歷史數字有了溫度,讓遙遠年代的苦難有了可觸可感的形態。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這種具象化的歷史呈現,若果配合親身到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更是能讓他們穿透認知的隔膜,在年輕人心靈中種下真相的種子。
銘記歷史絕非煽動仇恨,而是為了更清醒地走向未來。電影中那句「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對白,穿越時空依然震耳欲聾,提醒我們和平從來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是無數先烈用血肉換來的寶貴結果。對成長於和平年代的香港青年而言,如何理解這種「來之不易」?他們面對歷史時,既可能因時空距離而感到疏離,也可能因民族情感而產生複雜共鳴。歷史教育需要直面這種複雜性,既要引導青年理解戰爭的殘酷本質,也要避免簡單化的情緒煽動。當年輕人在銀幕上看到照相館主人從保命到沖印照片的抉擇,他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人物,更是人類在極端處境下的道德選擇。這種共情,比任何說教更能讓他們領悟:銘記苦難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自強不息才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
影像呈現遠勝課本說教
香港的學校與社團都肩負着將歷史轉化為教育力量的重任。當《南京照相館》在內地單日票房破3億元人民幣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商業成功,更是公眾對歷史教育的渴求。組織學生觀影後展開討論,引導他們思考為何要記住南京童謠裏的「城門高度」,比單純說教更有力量。這種沉浸式學習,能讓年輕一代在光影中觸摸歷史。當年輕人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歷史敘事的參與者和詮釋者,「毋忘歷史」才能真正內化為他們的精神基因。
膠片會褪色,但真相的光芒永不消逝。筆者記得,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哭牆前,每隔十二秒就有一滴水從高空墜落,象徵着一個生命的消逝。抗戰電影正是將這「十二秒」化為具象的歷史警示錄。當香港學生凝視《南京照相館》中浸泡着罪證照片的顯影液,他們看到的不僅是1937年的血色寒冬,更是今日香江璀璨燈火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組織觀影非揭舊傷疤,而是讓年輕一代明白:我們安享的每一刻和平,都是昨日無名者在至暗時刻守護的星火。年輕一代不僅是歷史的繼承者,更是歷史精神的顯影者,在新時代的底片上,沖印出屬於他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