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黃大仙祠將於8月23日舉行「和平永續·銘記歷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祈福和平大法會。 作者供圖
李耀輝(義覺)1985年入道嗇色園,於2006年被委任為首任監院,義務從事宗教及慈善工作達40年。2016年,獲頒授「榮譽勳章(MH)」榮銜,以嘉許其慈善事業貢獻;2022年,獲香港教育大學頒授「榮譽院士」,又於2025年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選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作者:李耀輝(義覺)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筆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館長 吳漪鈴)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國抗戰的序幕。其間,日軍犯下多種戰爭罪行,在中國歷史上刻下了極為慘烈的一頁。然而,在這片硝煙四起的黃土地上,國民卻能萬眾一心,鑄造出不屈的民族靈魂。不少宗教人士更毅然脫下法袍、放下念珠,走上戰爭前線,義無反顧地救助更多生命。

宗教外交 團結協作

為阻止鄰近國家對中國的同情與支持,日軍在侵華初期便散布謠言:「中國赤禍蔓延,共產黨摧毀宗教。」將侵華的殘酷戰爭粉飾成「弘揚佛教的聖戰」。

然而,謠言或許能欺騙國外民眾,卻無法蒙蔽親眼目睹其暴行的在華宗教人士。當時,中國宗教界處於百花齊放的局面,既有來自西方的基督宗教,也有盛行於東南亞的佛教與伊斯蘭教,更有深植本土文化的道教。於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的同年,中國佛教界迅速反應,號召教徒以大悲精神承擔救護眾生的使命。而中國佛教會亦隨即組織僧侶救護隊奔赴前線,並於同年10月派遣代表前往東南亞各地籌募善款,向國際社會傳遞國內的真實情況;同年12月,羅馬教廷駐華主教也在聖誕獻辭中,通過電台號召在華神職人員與教徒「協同中華國家共同合作」,並提出了節約個人生活、接納難民等具體行動方案。

隨後幾年,「中華基督教全國聯合會」「中國回民救國協會」以及佛教和天主教的聯合組織等相繼成立,進一步鞏固宗教界的抗日力量,各教領袖以民間訪問形式走訪多國,揭露日軍暴行。1939年,《大公報》發表社評《敬謝全世界同情中國的宗教家》,高度讚揚宗教界戰時外交的貢獻。1943年,「中國宗教徒聯誼會」成立,統一多元宗教力量,進一步整合宗教外交的力量。

宗教外交不僅成功爭取國際支持,更讓不少歐美人士重新認識中國人的志氣與決心,甚至反思過去對中國的偏見。這種改變亦直接促成了中國戰後國際地位的提升,及後更被委任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奠定基礎。

醫術救人 武藝抗敵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在國際間的影響力或許不及其他宗教,但其扎根數千年之久,宮觀遍及全國,在抗戰期間更敞開道門,傾盡一祠之力支援軍隊抗敵,不僅提供駐紮基地,更利用對地勢的熟悉,協助制定防禦策略、修築工事等,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抗日力量。

其中,武當山的貢獻尤為突出,除了為軍人提供土地、房產及食物補給外,更有不少道長親自照顧傷兵。此外,不少武當宮觀被改建為部隊機關、學校、醫院和軍工廠等,甚至拆用道觀建築材料,以修建公路和防禦工事,以千年古剎的力量及資源奉獻予抗戰大業;而江蘇的茅山亦同樣作出了巨大貢獻。當中,乾元觀曾打開道門,成為抗日軍隊的司令部及指揮部總醫院。而茅山各道觀的道長更在日軍監視下,屢屢冒險為軍隊搜購補給、傳遞情報等。為此,日軍恨上了茅山道長,遂於1938年中秋集結軍隊,攻打茅山,不少道長、道童均慘遭侮辱與殘忍屠殺,其中有僥倖活下來的道長更因而走上抗戰前線,竭盡所能支援軍隊。

除道觀外,更有許多道長以個人名義投軍,將道門武術無私傳授給軍隊,當時甚至有一種說法:日軍最怕肉搏,因為中國軍人大多練武!而在軍隊的後方,則有一群道醫默默耕耘。他們在西藥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運用針灸、草藥等醫術,救治無數軍人。當中,曾師從武當道長周舉的抗日女英雄周詠南,便在戰時將三副武當秘方奉獻予臨床救治,挽救了無數將士的生命。

和平永續 銘記歷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站在歷史長河前,必須時刻銘記,如今的和平是無數祖輩以鮮血與生命換來的。我們應以此為基石,建設一個富強的中國。

為此,嗇色園黃大仙祠將於8月23日舉行「和平永續·銘記歷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祈福和平大法會,讓公眾緬懷歷史、致敬先烈,以此喚起對和平的珍視與守護。同時,通過莊嚴的道教法會,祈願仙聖護佑,讓世界和平永駐,眾生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