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旅遊旺季,近日入境香港的旅客數量急增,各陸路口岸擠滿等候過關來港的旅客,萬宜水庫東壩等旅遊熱門景點同樣人山人海。為提升旅遊體驗,未來特區政府需要作出前瞻規劃,擴大口岸接待旅客容量,並善用推廣渠道,分流旅客至不同景點,使旅客行程可以更加「絲滑」,盡情欣賞香港優美與壯麗兼具的景致,進一步發掘本港旅遊業新增長點。

上月至今,每逢周六日,訪港的內地旅客數量呈直線上升,本港各口岸皆人頭湧湧。單在8月9日,就有逾20萬人次內地旅客經各個口岸來港,創五一黃金周後最高紀錄。口岸設計可容納3萬人流的蓮塘/香園圍口岸,平日錄得日均6萬多人次出入境,已達至超負荷水平。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眾多旅客來港,為本港經濟市道帶來刺激。新冠疫情之後,非遺旅遊、演唱會經濟、體育盛事等新型旅遊項目相繼推出,加上受到社交媒體引導下,旅客「打卡」潮流取代了往日來港購物和飲食的傳統行程,行程規劃的模式也出現顯著改變,跨境人流總數與假日、大型節目前後的高峰時間過關人潮為口岸帶來挑戰。這提醒特區政府要在旅遊配套上作出更具前瞻性的規劃,特別要注意有效應用科技實時通報人流狀況,以及加強通關疏導管理。

在接待旅客能力方面,本港具有廣闊空間讓旅客探索和消費,這裏既有郊野公園的綠色林蔭,也有古樸高雅的寺廟道觀,又有繁華熱鬧的商場市集。可是,現時景點人流分布不均,個別景點集中了太多的旅客,例如西貢萬宜水庫東壩、舊油麻地警署等,都是近年熱門的「打卡」點。過往已有業界人士分析過,認為這現象出現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在演算法之下,社交媒體會向有意來港的旅客推送少數幾個熱門景點,從而引流大量旅客集中前往,而其他未有「熱推」的景點人流則相對冷清,導致人流極度不均。特區政府除了協調公共交通班次、提供更多元化的旅遊資訊疏導旅客之外,也要深化社交媒體運作機制,加強與各大平台協商,研究優化演算規則,豐富香港旅遊資訊內容,使業界、景點、旅客和社交媒體平台達至共贏。

至於應對口岸人流,之前特區政府已與內地出入境部門協調,在部分口岸實行「人臉識別」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模式也將在不久後建成的新皇崗口岸應用,這些應用嶄新科技的便利通關模式,未來運作暢順後應在更多口岸廣泛實施,關鍵是兩地在數據互通與人流管理協調機制上要作出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