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劉淑儀 行政會議召集人 立法會議員
台灣地區民進黨當局出於「台獨」本性,不顧島內民生福祉,一再挑起所謂「大罷免」投票,圖謀打壓政治異己、製造「綠色恐怖」、加劇社會撕裂,結果被民意狠狠打臉,國民黨完勝,守住全部24個民意代表席位。民進黨的舉措,充分暴露出其「假民主、真獨裁」的虛偽面目。投票結果顯示,民進黨的政治操弄完全違背島內人心民意,不得人心。
為了推動「罷免」,民進黨搬出有關選舉罷免的法例,第一階段決定24位國民黨民意代表及已被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去留,第二階段則決定另外7名國民黨民意代表的命運。民進黨動員大量主張「台獨 」的基層組織進行煽動,並發起針對年輕選民的所謂 「青鳥行動 」,在網絡散播鼓吹分裂的信息。所謂「青鳥」是諧音梗,暗指要把反對民進黨的民意代表「清零」。儘管民進黨投入大量資源,7月26日的「大罷免」首輪投票全盤皆輸,「大罷免」成了「大潰敗」。輿論都認為,民進黨首輪投票「大潰敗」,想在第二輪投票中得逞的機會也不大。
濫用選舉制度 撈政治油水
回想起本港在2009年至2010年5月間,現已解散的反中亂港組織「社民連」與「公民黨」也曾用類似手法,濫用選舉制度搞所謂「五區總辭」「五區公投」。他們在各區分別派出一位立法會議員請辭,從而逼迫立法會進行補選,聲稱是為了「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實質是為了在立法會奪權。始料未及的是,市民對此反應極其冷淡,補選的投票率僅為17.1%,創歷史新低。這場通過所謂「變相公投」脅迫特區政府就範的政治鬧劇,在計票一結束後就立即宣告失敗。
比起香港的反中亂港組織,台灣地區民進黨發起的「大罷免」,動機則更險惡。賴清德於2024年1月當選為台灣地區領導人,但得票率僅為40%,刷新20年來當選得票率最低的紀錄。在同期進行的台灣地區立法機構選舉中,民進黨也只獲113席中的51席,席位沒有過半讓賴清德謀求「台獨」的處境十分被動。為了脫困,賴清德施展各種卑鄙手段,包括是次所謂「大罷免」,以及對政治對手發起一系列刑事起訴,頗有「欲加之罪」之嫌,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被羈押,前民眾黨員、新竹市長高虹安也因為被舉報涉貪被停職。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於7月13日發起「罷免」民進黨南投縣民意代表陳玉玲的選舉也不成功。由此可見,對於「罷免」一事,投票率普遍偏低,證明台灣民眾對於政黨操弄選舉早已厭倦至極。喧囂空洞的口號終成笑柄,操弄民意的公投必然失敗。
美關稅談判 台毫無籌碼
潰敗之後接踵而來的是更大挫折。7月3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所有來自台灣地區的商品徵收20%的關稅,稅率高於日本和韓國這兩個高科技領域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此外,美國還向台灣地區施壓,強迫其開放市場、增加對美投資,並對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的戰略性進口產品加徵更高關稅。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若美方認定台灣地區出口產品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多達80%的台灣地區對美出口產品將受到影響。
正如美國政治學期刊《政客》引述消息人士所言:美國的談判代表碾壓台灣「宛如榨檸檬汁」。未來美國對台政策可能愈加強硬,在中美戰略博弈的大棋局中,台灣地區已淪為無足輕重的棄子。
與此同時,隨着全球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台積電不斷加大在美投資、提升在當地生產芯片的能力,台灣地區賴以自保的「硅盾」也逐漸變得毫無意義。賴清德如今手中已然無牌可打,未來不免將面臨更多來自美國的壓力。賴清德改善民生的措施乏善可陳,提振經濟一無是處,越來越被民意離棄,政治前途黯淡。
(本文的英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面。有刪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