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人赴三地展開深度交流 港故宮館:助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旗艦青年學習及交流項目──第四屆「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已正式啟動,今屆以「青年眼中的文化區未來」為主題,關注全球文化區發展趨勢。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16位京港學生,在為期八周的計劃內,在香港、北京和上海展開深度文化交流和實踐。他們昨日分享在港文化學習及實習的成果,包括分析如何讓西九文化區創造更好的遊客體驗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表示,該計劃是故宮文化博物館成立以來首個文化領袖交流項目,承載培育未來文化及藝術界人才的使命,致力為京港兩地青年提供交流文化理念的平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該計劃作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旗艦項目,設置交流、實習、創新等環節,除香港與北京外,並將上海納入學習旅程,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太古地產行政總裁彭國幫表示,今年特別將計劃和太古地產Placemaking Academy結合,讓參與計劃的學生策劃太古坊舉行的現場表演項目。
在港參與沉浸式學習交流活動
16名學生於7月至8月暑期期間,首兩周在香港參與系列沉浸式學習交流活動,考察文化區群聚效應、品牌知識產權開發、社區參與及可持續發展策略等核心議題的研討,其後在西九文化區、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文化機構、太古地產或社區等探究多元文化領域。
最後兩周則前往北京和上海考察,包括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與院長王旭東及文創事業部和數字與信息部代表交流,探討傳統與現代元素、文創與科技的融合以吸引更多年輕人。
此外,他們會走訪當地文化地標,以了解兩地文化區如何融合社區營造及現代商業設計。
16名學生昨日分四組分享在港的實踐與實習的成果,並提出針對性建議。第一組聚焦本地藝術國際化問題,建議西九文化區利用國際平台為青年藝術家提供展示機會;第二組以「吸引力」為核心,呼籲西九文化區品牌整合;第三組則關注旅客逗留時間不均問題,建議優化空間設計、增加休閒場景,提升體驗感;第四組就基層居民與文化區的心理距離,建議通過在地故事拉近文化與民眾距離。
學生冀用藝術促進社會連接
就讀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的黃沛希,關注社區服務與藝術的結合而參與計劃。她曾為視障及聽障人士等群體進行活動策劃,表示希望以藝術為媒介,促進社會連接。她在東九文化中心實習期間,接觸到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實踐,如互動裝置通過動態視覺元素增強觀眾參與感,讓她意識到科技能讓抽象的情感和文化具象化。她認為「社區是文化的溫床」,日常諸如廣式糖水等生活細節皆是文化,未來會探索如何將社區服務與文化工作結合,讓更多人看見平凡生活中的文化價值。
就讀浸會大學藝術及科技的林偉澤,則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藝術表達。他參加計劃期間,考察多個文化機構的藝術科技實踐,強調「藝術有門檻,但藝術性無邊界」,為讓市民了解藝術、融入藝術,他認為storytelling(講故事)、場景營造等方式十分重要,更能讓市民接受藝術。
參與學生即將前往北京和上海考察,他期待借鑒當地先進藝術,探索其在自身創作中的應用,希望未來以學者身份推動藝術文化的發展。他表示參加該計劃令其變得充實,「青年的視野是一種創新的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