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電視專題片《文化的力量——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與實踐》8日晚在央視播出第三集《文以興業》。專題片指出,從《之江新語》闡發的「文化經濟」新思考,到黨的二十大後提出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新命題,人文與經濟相互激盪,彼此生發。從繁榮文化事業,到發展文化產業,破除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改革與發展相互推動、奔湧向前。習近平當年播下的文化種子,如今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浙江文化產業全面發展,居於全國第一方陣。人們不會忘記藍圖的擘畫者、20多年前的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2002年,習近平一到浙江工作,就馬不停蹄,全面調研。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他關注的重點。2003年7月10日,習近平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提出「八八戰略」,把「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單列一章。8天後,他又專門召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設座談會,並在會上指出「要形成與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文化發展格局,重點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這些重要部署在浙江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與經濟要融合發展
2005年5月20日,習近平來到溫州永嘉調研。永嘉崑曲老一輩藝術家林媚媚向習近平介紹了這種瀕臨滅絕的曲種的搶救情況。十幾天後,習近平專門批示,「永崑的保護要納入到我省非遺保護的計劃之中」。同一年,永嘉崑曲入選浙江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文化部門每年專項撥款100萬元,讓永崑有了穩定的投入機制,劇團由此恢復建制,並成為文化部重點扶持的七個崑劇院團中唯一的縣級團。
在習近平的推動下,文化之力賦能經濟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他在《「文化經濟」點亮浙江經濟》一文中對「文化經濟」做出深刻闡釋,「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
挖掘文化中的商業契機
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多次調研茶產業、青瓷、寶劍、絲綢、黃酒等特色文化產業,他說: 「要敏於挖掘文化傳統中的經濟元素和商業契機,善於向經濟活動中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對於如何發展旅遊經濟,習近平也非常關注。他提出要敢於「無中生有」,善於「移花接木」,注重「推陳出新」,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遊經濟發展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