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賽區發布機會清單 涉18項科技場景需求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科技賦能場景機會清單(第一期)」8日發布,涉及運動員高精度技術診斷、AI中醫智慧康養體驗、外骨骼機器人助行與康復、人形機器人及多模態感知技術、機器人矩陣無人化服務等眾多場景,旨在以體育盛會為「超級場景試驗場」,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賽事中首試首用,構建「賽時炫科技、賽後留產業」的閉環生態,為全球重大賽事的科技賦能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灣區經驗,亦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有港青創客聯盟表示,清單公布的應用場景,為港澳青年相關科研項目在全運會落地提供「絕佳舞台」。他們將與港澳科創團隊對接,讓這些技術在賽事裏「真刀真槍」試一把,爭取更多成果在全運會落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方俊明 廣州報道
作為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國家級綜合體育盛會,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台,更是大灣區協同創新的里程碑。廣東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推出一批新的應用場景,讓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在廣東市場率先應用推廣,加速迭代升級」。廣州市科技局副局長孟徽表示,希望賽事期間首次應用的創新技術,賽後能迅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無縫融入廣州的城市肌理,為廣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注入強勁動能,助力廣州打造全球矚目的「超級城市場景創新標杆」。
涵蓋賽事保障等三大類場景
發布會上,孟徽正式發布「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科技賦能場景機會清單(第一期)」,涉18項場景需求(詳見附表),涵蓋賽事保障、全民互動、專業體驗三大類場景,每項場景均聚焦「高價值、可落地、能轉化」特性,向全球創新主體發出「揭榜」邀請。
「這份科技賦能全運的場景清單,不僅是一份需求指南,更是全球創新資源與大灣區產業生態深度耦合的戰略接口。」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副院長顧海文指出,清單中圍繞賽事保障、全民互動、專業體驗三大類場景提出的需求,與全球在智能傳感、綠色材料、虛實交互等領域的技術儲備高度契合。
「場景驗證」促技術「長效轉移」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董事長秦海鷗表示,全運會的場景需求將倒逼技術研發,並在賽時完成大規模「場景驗證」,最終將這些經過驗證的技術進行「長效轉移」,沉澱為廣州乃至大灣區的優勢「產業資產」。譬如,從場館內的無人清潔機器人、物資配送機器人,到服務觀眾的AI數字人志願者、智能咖啡機器人,再到實時監控賽事場館安全狀況的「嘯天」四足巡檢機器人、「悟空」MR遙操作機器人……這樣的「機器人矩陣」由多種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協同作戰、由雲端大腦統一調度。「這些技術的驗證和應用,將直接推動廣州乃至灣區在智能無人系統和具身智能這一未來產業上的發展。」
港青:這是實實在在的機會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科技賦能場景機會清單(第一期)發布,為港澳青年相關科研項目在全運會技術落地提供了『絕佳舞台』。」香港國際青年創客聯盟執行主席兼廣東辦事處主任黃敏8日在廣州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香港青年代表,看到這份清單,我最直接的感受是——這是實實在在的機會。港澳青年在機器人服務、元宇宙、AI技術這些領域有不少想法,而清單裏的機器人矩陣、元宇宙全運村、高精度運動捕捉這些場景,正好能讓這些技術在賽事裏『真刀真槍』試一把。這樣的孵化—落地鏈條,能幫青年團隊對接需求,讓技術從想法變成賽場裏的實用成果。」
黃敏表示:「香港科技大學一個博士團隊研究的無人駕駛項目,疫情期間在深圳運用得很好,我覺得該團隊項目可以在全運會落地賦能;同時還有無人接駁車、無人巡邏車及配送車等,均可大大地減少人工成本,助力全運會。」她說,香港國際青年創客聯盟願意當「技術紅娘」,接下來將與港澳科創團隊對接,讓他們更深入地參與到全運會進程中,爭取更多科研成果在全運會落地。
秦海鷗還指出,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運會,將成為檢驗大灣區協同創新能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加速城市智慧化轉型的「超級應用場景」。而「超級應用場景」的複雜性、高並發性、高可靠性,加上人工智能、大數據、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集成應用,為科技企業提供「練兵場」和「展示台」。他認為,全運會可成為港澳青年科創項目的試驗場,將前沿技術轉化為實際應用,與全運場景需求碰撞,共同探索科技賦能新路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