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發展再傳佳音。土木工程拓展署昨日刊憲招標新田科技城第一期第一階段(東)第二份工程合約,涉及地盤平整、道路基建及污水系統等核心工程,預計今年12月動工。恰逢《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印發兩周年,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舉行入駐儀式,標誌着港深科技協同發展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特區政府積極拆牆鬆綁「追時間」的努力下,北部都會區正以「基建+產業」雙輪驅動,加速成為香港產業升級、大灣區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

新田科技城作為北部都會區的旗艦項目,其建設進度直接關乎北都發展全局。此次招標的工程合約涵蓋落馬洲路、青山公路洲頭段及古洞路的連接道路、污水泵房、單車徑、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較早前,立法會財委會已於去年12月批出新田科技城首期272.6億元工程撥款,其中158公頃土地將於2026年底完成首批創科用地平整,2031年迎來首批居民入伙。

新田科技城建設提速提效,關鍵在於特區政府積極進行制度和流程革新。本屆特區政府上任後修訂法例,將「生地變熟地」流程從13年縮短至7年,小規模工程時間減少三分之一。發展局更在洪水橋/厦村、粉嶺北及新田科技城三個試點推行「片區開發」模式,以整體招標方式引入市場資金,減輕財政負擔。截至目前,原址換地計劃已接獲十多宗申請,5宗成功,政府正研究引入「按實補價」機制進一步激活市場參與,體現政府「以基建帶動產業」的清晰路徑。

北部都會區的戰略價值,不僅在於土地開發,更在於其作為港深創科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定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便是這一定位的縮影:昨日入駐的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已與香港大學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嶺南大學跨學科學院等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愛滋病治療型DNA疫苗等項目立項。該疫苗在香港積累十餘年研究基礎,卻因臨床試驗、生產設施等限制遲遲未能落地,如今在國際總部支持下,一期臨床試驗已在深圳完成,二期將在全國8個城市展開,預計18個月內上市。

這種「香港研發+深圳轉化」的模式,正在河套地區形成集群效應。目前,合作區已匯聚200餘個高端科研項目、447家科技企業及1.5萬名科研人才,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例如,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依託河套平台,其「玻色編碼糾錯延長量子比特壽命」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鯤雲科技則在河套孵化出全球首款數據流AI芯片CAISA,並快速實現產業化。

北部都會區要真正成為香港的發展引擎,需在三方面再下苦功:一是持續優化審批流程,把「超常規」的追時間流程變為「新常態」,確保土地、資金、項目齊頭並進;二是強化港深協同,在資金過河、數據互通、生物樣本流轉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三是做好公眾溝通,讓市民看到北部都會區並非「遠在天邊」的遙遠藍圖,而是與解決住屋、就業、創業問題息息相關,近在眼前的工程,讓市民分享北部都會區發展紅利。

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北部都會區佔全港面積三分之一,區內人口也將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李家超強調對北部都會區建設「心急如焚」,並身體力行推動各項提速措施。當北部都會區3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激活,港深科技走廊真正打通,香港不僅將破解土地房屋困局,更將在大灣區協同發展中重塑競爭優勢,為「一國兩制」實踐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