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玖
八十年前的那個黎明,歲月以一記驚雷撕開血色帷幕。山河在劇烈的震顫中清醒,古老的東方大地上,烽火如星火燎原,燒遍每一寸肌膚。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神州陸沉,而中華民族,便在這最為慘烈的烽火洗禮中,鑄就了最為不朽的長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最終的勝利。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夜,歷史在瀋陽城外寫下第一行血書。柳條湖畔的驚雷,炸裂了長城烽燧中沉睡的巨龍。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着長城的脊樑,所過之處,麥浪化作焦土,江河凝為血流。然而,中華民族的脊樑怎可被輕易折斷?長城的石磚上,先輩們用熱血鑄就新的磚石;白山黑水間,抗聯戰士以雪為被,在冰天雪地中唱響不屈的歌謠;平型關外,八路軍的戰刀砍彎了敵寇的刺刀;台兒莊下,中國軍隊將士的血肉之軀築成新的城牆。烽火在城牆磚石間蔓延,如暴雨前的閃電,撕裂夜空;又似春日的野草,在廢墟中頑強生長。無數的血肉之軀,無數的英勇抗爭,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向着黑暗的深淵,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
南京,這座承載着六朝金粉的古都,在一九三七年冬日的寒風中,淪為人間地獄。長江的波濤在那個十二月的月圓之夜,變成一片血海。三十萬冤魂,在長江的波濤裏,至今未能安眠。蘆葦叢生的岸邊,白骨鋪就通向和平的路。雨花台下,雨聲落了八十年,那破碎的瓷片堆積着,八十年後仍在訴說那座城池的疼痛。而南京城的冬雨落在長江邊,細密如針腳,縫合着三十萬冤魂的傷口。長江的波濤日夜起伏,像是在低吟着古老的輓歌,那三十萬折斷的翅膀,隨着潮水漲落,化作永遠無法癒合的瘡疤。然而,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中華民族的血脈仍在流淌,不屈的靈魂在廢墟中升騰,等待着破曉的曙光。
終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和平的曙光穿透重重陰霾。白鴿重新棲息在盧溝橋的石獅背上,勝利的鐘聲穿越八十年光陰的霧靄。盧溝曉月依舊皎潔,卻曾見證侵略者的鐵蹄踐踏;南京長江邊的殘垣斷壁上,青苔覆滿,卻仍訴說着三十萬同胞的慘痛遭遇。每一寸土地都銘刻着傷痛,每一滴鮮血都化作不屈的吶喊,在風中凝結成永不墜落的星芒,照亮和平的黎明。
如今,歲月深處,那場血與火的洗禮凝結為歷史長河中的礁石,歲月的浪潮一次次拍打,卻無法磨滅半分。盧溝橋的石獅依舊威嚴,它們以堅定的守望,銘記着那段烽火歲月。南京長江邊的紀念碑,如一座不朽的豐碑,向世人訴說着歷史的真相。而每一寸土地、每一條河流,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緬懷那場勝利,紀念那些為和平獻出生命的英雄。
當我們站在和平的此岸回望歷史的彼岸,戰火仍在歲月的褶皺裏低語。和平的春筍在廢墟中拔節,歷史的傷痕永不褪色。當歲月的苔蘚覆蓋這道永恒的傷口,仍能聽見槍聲穿透雲層,化作永不墜落的星芒,照亮和平的黎明。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潮頭,回望那段烽火歲月,心中滿是敬意與哀思。歷史的傷痕提醒着我們,和平得來不易,當倍加珍惜。讓我們以勝利之名銘記歷史,傳承先輩精神,守護和平未來。願英魂安息,願盛世長存,讓和平之花永遠綻放在血色的土地上,承載着先輩們的希望,向着和平的曙光綻放。
八十年,烽火早已熄滅,但那不屈的抗爭精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當我們站在長城之上,望向遠方的山河,心中便明白,那段歷史,早已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指引着我們向着光明的未來,大步邁進。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新華文學》雜誌(季刊)主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