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香港過去一星期連場暴雨,天文台使用人工智能電腦模型「風烏」,成功提前一星期捕捉雨帶發展;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何宇恒今日(8日)早上在電台節目表示,在本周二(5日)前的一星期,部分人工智能模式已預報會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雨帶,將會影響廣東沿岸,並預計24小時的累積降雨量相當大,「風烏」在早期預報中預測到最大雨的區域集中在香港的東面,人工智能模式在一定程度幫助天文台作出預告,但對預測雨帶分布的掌握未必完全準確,未來天文台要繼續增強人工智能的預報能力。
何宇恒指,天文台是根據天氣形勢變化,結合電腦模式作綜合研判,再會參考一系列的人工智能模式及傳統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預測,作出初步統計分析。人工智能天氣預報模式對未來10日大範圍及大尺度的天氣預報表現,例如西南季候風強度、高空擾動位置及高空輻散程度,對大範圍形勢預報已達到甚至較傳統天氣預報模式好。他舉例,傳統電腦模式預測第5天的熱帶氣旋路徑誤差達500至800公里,而人工智能模式誤差只在300至500公里。

何宇恒說,天文台是早於2023年中開始引進和試驗人工智能天氣預報模式,當時只能提供有限的氣象要素預報,例如風、溫度、濕度等。直至去年年中開始,部分人工智能天氣預報模式開始提供直接下雨預測,但由於是新技術,天文台應用人工智能在天氣預測屬初步階段,案例較少,要繼續驗證準確性。
他介紹,天文台現時運用的多個人工智能模式,包括「風烏」電腦模式、「伏羲」電腦模式、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人工智能預報系統、盤古電腦模式,這些人工智能模式都是基於過去40年全球的氣象資料作出分析,但由於演算法不同,得出的預報亦會稍有不同,如人工智能在預測熱帶氣旋強度方面,預報會偏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