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華建議政府可在內部建立獨居長者名冊。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社會福利署發言人指出,該署上月中在觀塘及沙田區推出試點計劃,利用房屋署的住戶資料和社署安老服務科資料系統內的長者個案資料,識別出居於公屋而缺乏社區支援的獨老及雙老住戶,以及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社署已資助及委託「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下的關愛隊接觸及探訪這些住戶,向他們表達關懷及介紹支援服務,並轉介他們至就近的社會服務單位、安裝平安鐘等,以加強他們的支援網絡,便利他們在緊急時尋求協助。

另外,社署已在全港設立214間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長者中心),在地區層面為長者提供多項支援服務,包括輔導、協助處理長期護理服務申請、情緒支援、社交及康樂活動、膳食服務和護老者培訓。長者地區中心亦設有長者支援服務隊,透過外展及社區網絡,識別獨居、隱蔽、健康或居住環境欠佳、有經濟困難等有潛在服務需要的長者,並為他們提供適切援助。

社工:標籤需不斷更新

有社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建立資料庫是一項要持久進行的工作,而高危長者、照顧者的標籤並非一成不變,需要不斷關注更新,「一般而言,隱蔽長者是因為自身性格、長期病、身體機能等,不參與社區活動。像是經常去長者中心的老人家,就不是隱蔽長者,屬於活躍長者,但他們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不再經常來,身體狀況差了,也有可能變成高危。」

民建聯葵青區議員伍志華昨日表示,據了解,該女事主性格較為沉實,平時甚少與鄰居聯絡,親人俱長居外地,彼此較少接觸。由於女事主是綜援戶,社署因良久未能與她見面及聯絡,故在今年6月取消其綜援資格。根據資料,初步未有女死者的求助紀錄。

他形容,葵盛東邨是一條老邨,大部分住戶俱是長者,為防止類似悲劇,他建議政府可在內部建立獨居長者名冊,定期有探訪隊上門探望長者。亦可增加科技的應用,例如坊間已有可偵測到長者呼吸及心跳的儀器,若發現心律不正,可在中央系統即時察覺,避免錯過黃金救援時間。

另外,政府與議員辦事處之間應建立溝通機制,在知道有獨居長者戶時,可增撥資源及人手定期探訪,以及增撥人手成立專責探訪隊,結合地方資源「掃樓」探訪及支援長者戶。再者是加強宣傳力度,包括區議員辦事處聯同民政處、關愛隊、社署及房署,發揮鄰居之間守望相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