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之夜」邀請國際藝術界的重要人士與大灣區藝術從業者深入對話。戴毅龍 攝,大館供圖
●「藝術家之夜」的節目豐富多元。圖為affect lab的作品《滲入元宇宙》。戴毅龍、何家豪 攝,大館供圖

2012年,皮力離開任教十餘年的中央美術學院,加入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的籌建團隊。彼時的香港,正經歷藝術生態的劇烈變革。「我們年輕時常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2012年前後,全球化浪潮讓這裏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核心。」他回憶道,巴塞爾藝術展的進駐、國際畫廊的湧入,使得香港從商業交易中心,逐漸轉變為兼具學術與展覽活力的文化樞紐。

從北京到香港,皮力深感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香港和北京、上海或者世界其他城市都不一樣,它始終處於高速運轉之中,具有流行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底蘊。我感謝香港這個地方,讓我積累了這麼多年的博物館工作經驗,也使我跳脫出原本的文化框架,以國際視野反思自身傳統。」而13年過去,香港的藝術版圖已大不相同——M+、大館、南豐紗廠等機構相繼崛起,深水埗、黃竹坑等區的獨立藝術空間也蓬勃發展。再談及本地藝術家,他亦觀察到近年的顯著變化:「過去,藝術家往往需要兼職謀生,做完商業項目再回來繼續創作。而近年,愈來愈多的藝術家可以純粹以作品養活自己,又有各式各樣的機構支持藝術家創作。同時,也有很多藝術家回流香港,重新思考藝術創作與本地文化之間的關聯。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當然,香港的高成本環境仍是一大挑戰,「未來,大灣區或許能提供新的可能性。」

「藝術家之夜」構建國際對話新場域

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大館正通過委約項目、工作坊和國際交流活動,試圖搭建藝術家成長的橋樑,「我們在面對觀眾的同時,也在積極介入到本地藝術生態中。」今年3月,大館舉辦了首屆藝術周,一連7天的藝術慶典匯聚新晉藝術家的創新藝術表演、多元文化活動以及延長展覽時間安排,其中獲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全力支持的「藝術家之夜」正是藝術周的重點項目。3月28日的晚上7時至11時,大館監獄操場內外轉化為一個跨界藝術空間:亞洲實驗音樂人、歐洲視覺藝術家及團隊糅合視覺藝術、聲音景觀、現場裝置、即興表演及音樂實驗,以「穿越上古時空」為主題,探索人工智能、身體和儀式所蘊藏的變革力量。

「『藝術家之夜』幾乎已成為我們的一張名片,巴塞爾藝術展期間一票難求。巴塞爾匯聚了頂尖畫廊和藏家,是全球藝術交易的核心舞台,但我們也發現,在這場盛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恰恰是藝術家本身。」皮力解釋了「藝術家之夜」的創辦初衷:「我們希望打造一個以藝術家為主體的交流平台,既讓國際藝術界的重要人士與大灣區藝術從業者深入對話,也讓不同背景的藝術家有機會同台碰撞。」活動通常在周五晚間舉行,恰逢巴塞爾藝術展公眾開放首日,藝術交易漸入尾聲,氛圍更為輕鬆。「這不僅是一場派對,更是一個讓本地與國際藝術界自然互動、激發創意的特殊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