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至倫 國信香港投資銀行部董事
今年上半年,香港資本市場以「全球IPO集資王」的姿態重返舞台中央。上半年新股市場集資額突破1,070億港元,寧德時代414億元募資規模創下2025年全球最大IPO紀錄,恒瑞醫藥、海天味業等A股龍頭密集赴港二次上市,形成「A+H」雙輪驅動格局。香港新股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是政策紅利、企業需求與資本流動三重因素共振的結果。政策層面,去年中國證監會推出「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支持龍頭企業赴港上市;香港證監會開通「科企專線」,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縮短上市前準備周期,加速創科產業發展。以寧德時代為例,其從遞表到掛牌僅用100天,創下中資企業境外上市最快紀錄,充分體現政策效率。
國家出台政策助企出海
在企業需求端,隨着內地市場競爭加劇,內地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外尋求新的增長機會。國家亦積極推動市場反內卷政策,鼓勵內地企業「走出去」,這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對於海外融資的需求。寧德時代將90%募資額投向匈牙利工廠,藍思科技計劃擴建越南、泰國生產線,均反映「香港集資—海外擴張」的典型路徑。數據顯示,上半年「A+H」上市項目佔香港總集資額超七成,其中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高達65%,顯示資本流向與國家產業政策高度契合。
在資本流動方面,國際投資者對港股信心顯著回升。高盛統計顯示,參與認購香港新股的海外投資者大幅提升,佔比更達三分之二。恒生指數上半年累計漲幅20%,在全球主要指數中名列前茅,形成「估值修復—資金流入—市場活躍」的良性循環。
香港在國家資本市場開放中的角色,正從傳統的「內聯外通」向「戰略支點」升級,正如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多次強調,港股IPO市場復甦體現香港作為「國家國際融資平台」的核心功能,在複雜地緣環境下為內地企業全球化提供關鍵支撐。這一轉變體現在三個維度:
普通法和專業服務優勢明顯
一是制度型開放橋頭堡:香港的普通法體系、國際化監管標準與內地資本市場形成互補。「A+H」架構允許企業同時享受內地高流動性與港股國際化持份者參與,美的、順豐等企業通過此模式募集資金超千億元。
二是專業服務生態優勢:香港擁有4.7萬名註冊會計師、全球頂尖律所分支機構及超萬名金融科技人才,形成覆蓋全球金融、法律、會計的全鏈條服務體系。美的赴港上市聘請五家律所協作,覆蓋香港、內地、美國三地法律要求,凸顯香港專業服務在跨境資本運作中的核心價值及優勢。
三是風險對沖平台功能:在地緣政治衝突加劇背景下,香港為內地企業提供「離岸—在岸」資本緩衝區。企業可實現「境外融資—境內投資」的資金循環,降低單一市場風險。2024年H股再融資規模達880億港元,顯示其作為「資本蓄水池」的穩定性。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一體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中辦、國辦發布《意見》,允許港交所上市的大灣區企業依規在深交所上市。此舉不僅加深了深圳和香港兩個國家重要金融中心之間的合作,還有助於提升企業在境內外市場上的估值及融資能力。可以預見,未來隨着相關政策的逐步優化,將有更多企業考慮採用「H+A」模式進行雙重上市,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業務拓展需求。
目前,仍有超過230家企業排隊等待上市,其中包括多家A股龍頭企業和科技公司。隨着更多優質企業的加入,香港市場的活躍度和國際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