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海底電纜,即鋪設在海底用於傳輸數據和電信信號的電纜,已經成為全球通信的「數字動脈」,承載着全球約99%的洲際數據流量。隨着雲計算、AI及5G等創新科技大規模應用,全球數據傳輸需求激增,作為全球互聯網核心基建的海底電纜的戰略地位日益提升。香港作為傳統的海纜樞紐,近年在海纜建設上與新加坡等競爭對手存在一定差距。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香港共有12個海纜系統,而新加坡已有26個,並在2023年宣布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將其國際海底電纜的登陸容量翻倍。泰國、菲律賓和越南等國,也縮短海底光纜的建設許可周期,印度亦完善許可和監管政策,吸引國際海纜登錄印度。
中美關係影響跨區接駁
然而,早在2020年,美國司法部就以所謂危害國家安全為由,要求連接美國與亞洲的跨太平洋海底光纖網,將連接香港部分排除在外。據日經中文網報道,中美地緣政治角力持續,國際接駁中國的長途海底電纜計劃也受影響,2025年僅有3條新海底光纜經香港連通中國,這數字不及新加坡一半,且此後暫無新的海底光纜連接中國的計劃。與此同時,新加坡和日本將持續有1,000公里或以上的新海纜項目,2024年之後的數年分別會有7條和4條落成。2024年美國谷歌宣布將花費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打造2條連接日本、關島和夏威夷的海底光纜,且都不連接香港。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TeleGeography研究部總監莫爾丁曾指出,香港作為中國的通訊戰略性門戶,其亞太區數據樞紐和海纜集中地的地位,會受到中美角力的情況所波及,而周邊國家及地區將會挑戰香港地位。
加強宣傳港技術配套優勢
對於競爭挑戰,業內人士表示需要政府牽頭,積極向外做好宣傳,尤其突出香港的地理優勢及技術配套設施,爭取更多海底光纜的接駁;政府應優化海纜建設的審批流程,縮短許可周期,加强與內地政府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這將有助本港在數字經濟時代保持國際金融和創科中心的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