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香港,中共領導的港九大隊是唯一貫穿整個香港日據時期成建制的抗戰武裝。香港文匯報記者調查發現,本港有大量遍布港九新界的港九大隊遺址遺蹟,卻因歷史、法例、制度等原因,受保護的比例偏低。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8年,進入「愛國者治港」、由治及興新階段,特區政府應高度重視這些遺址遺蹟的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致力保護保育兩地攜手抗戰的珍貴歷史,銘記先烈保家護國奮戰到底的犧牲精神,傳承家國情懷,激勵新一代報效國家、建設香港。
港九大隊遺址遺蹟未能成為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一方面在港英時期,港英當局刻意淡化香港與內地攜手抗戰的歷史,使得有關遺址遺蹟的保護工作長期被忽視;另一方面,隨着社會發展,不少村落搬遷、建築改建,這些遺址遺蹟的歷史價值遭破壞,難獲評級。例如,曾設於深水埠砵蘭街名為「廣恆」雜貨舖的情報站「Z」,因戰後街區多番改建,如今已難覓其蹤。
特區政府近年開始重視對相關遺址遺蹟的保護,例如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在去年9月改設成立,但港九大隊遺址遺蹟的受保護比例仍低得可憐。香港浸會大學學者開設的網站資料顯示,中共在香港有152個抗戰歷史遺址遺蹟,獲確認和標識的僅約十分之一。在法定古蹟層面,與英軍抗戰有關的建築已有10項獲評級,但與港九大隊有關的僅有1項。這種鮮明的對比,反映出港九抗戰遺址在保護上的嚴重不足。
香港與內地攜手抗戰,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是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教材。港九大隊在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香港志·總述大事記》記載,港九大隊共計斃傷日軍100餘名,俘虜、受降日偽軍600餘名,還參與營救盟軍飛行員,多次協助盟軍獲取日軍情報。115名烈士為保衛香港而犧牲,他們用生命詮釋了愛國精神和民族大義。
港九大隊在抗戰遺址遺蹟是最好的國民教育教材,加強對這些遺址遺蹟的保育和活化,讓愛國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讓香港的青少年和市民都能深刻認識到先烈們在抗戰歲月中的艱苦歷程,將愛國精神代代傳承下去,特區政府應循多方面修補遺漏。
首先,政府應增加投入,將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歷史建築購買下來發展為古蹟。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用於購買和保護港九抗戰遺址,協助一些私人業主維護具有歷史價值的物業,增加他們將之申請為法定古蹟的誘因,確保這些歷史見證不被歲月湮滅。
其次,政府應積極與社會團體聯手,為相關項目的保育與開發探索新的、可持續的路徑。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建議,特區政府以及古蹟辦應提前規劃並與相關社會團體合作,先在抗戰遺址遺蹟做好標記,留存記憶,保存歷史價值。在此基礎上,盡力修復。此外,建設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統籌整個香港抗戰遺址遺蹟的活化保護。
再者,可以將保育和文旅結合,多層次傳承抗戰精神。例如,將部分有發展潛力的抗戰遺蹟開發為國民教育基地。特區政府做好交通等相關配套,吸引更多市民、遊客前來參觀體驗,感受抗戰精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