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與高質量轉型,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對香港文匯報表示,當前「十五五」規劃編制進入關鍵階段,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其定位為「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彰顯了努力贏得戰略主動的積極姿態,也增強了民眾對中長期發展的信心。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經濟工作的部署,既着眼「十四五」圓滿收官的目標,又為「十五五」開局謀篇布局。董煜分析認為,「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的表述頗具深意,連續性體現在財政貨幣政策的穩健實施,如上半年5.3%的GDP增速便得益於宏觀政策的持續發力;靈活性則要求預判經濟形勢變化,針對潛在風險提前制定應對方案,這種動態調整機制正是應對複雜國際環境的關鍵。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十四五」期間取得里程碑式突破。數據顯示,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較「十三五」末增長近50%,研發投入強度達2.68%,接近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胡鴻雁對香港文匯報表示,研發投入強度作為衡量創新效能的核心指標,其持續攀升表明中國正從「規模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芯片製造、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的技術突破,更通過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構築起抵禦外部風險的屏障。

針對當前消費信心待提振的現狀,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將服務消費作為新增長點。胡鴻雁認為,這種導向既契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又能通過文旅、健康、養老等領域的消費擴容,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同時,穩就業、穩企業的政策組合拳,特別是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措施,正在構建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