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長達三年零八個月中,中共領導的港九大隊是唯一貫穿整個香港日據時期成建制的抗日武裝。浸大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團隊早前上線的「日據香港」網站數據顯示,逾150個遍布港九與新界的港九大隊遺址遺蹟,清晰地勾畫出了中共系統性、持續性的鐵血抗戰史。但需要正視的是,雖然特區政府近年增加對相關遺址的評級與保護,惟因歷史與法例、制度等原因,受保護遺址遺蹟比例仍極低(見另稿)。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表示,特區政府應積極與社會團體聯手,為相關項目的保育與開發探索一條新的、可持續的路徑,進而使港九抗戰史不會因遺址遺蹟的湮滅而被市民淡忘。 ●香港文匯報 副刊部 焯羚、陳藝 新聞調查部
在採訪香港抗戰史的過程中,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港九大隊諸多曾經的駐地或活動地點,多因村民搬遷、建築改建等問題被荒廢或徹底湮滅。曾經的情報總站「李家大屋」雖未獲得香港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的評級,卻在探索一條不一樣的歷史文化保育之路。
李家大屋所在的深涌村,是一個位於西貢半島以北的客家村落,村民務農為生,高峰時期有數百人聚居,惟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農業漸式微,村民陸續搬離,使得深涌村一片荒蕪。5月19日,東江縱隊港九大隊交通總站舊址紀念碑在李家大屋揭幕,為這個幾近荒廢的村落帶來久違的人氣。掩映在椰林樹影中的白牆大屋,如同當年一般靜靜矗立。
房主曾不知祖屋故事
現年78歲的深涌村前村長李俊輝,一邊拿着香港史專家劉智鵬、劉蜀永所著《港九大隊志》,一邊指着李家大屋說:「我起初不知道這是交通總站,媽媽、嫲嫲都沒有和我說過,只告訴我,以前這裏有游擊隊進駐……」
李家大屋,是李俊輝父親李源毓於1936年斥資修建,起初只是供家族20多人居住。1941年香港淪陷,李家為大埔友人暫存的貨物堆滿廳堂,並由此引來匪患,所有貨物被劫掠而去。彼時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派遣黃冠芳、蕭華奎、江水等人肅清土匪並將匪首擊斃,自此之後,李源毓便與游擊隊往來頻繁,1942年初更將李家大屋捐作港九大隊的情報總站。
李家人積極支援港九大隊,包括搜購米票、傳遞情報與物資,也引來日軍的注意與報復。李俊輝認為父親的早逝與日軍的毒打有關,「因協助游擊隊被日軍抓捕刑訊,父親和李華新兩人被日軍灌水後倒吊在天井,用腳猛踢他們將水吐出來,如不承認再灌水、再打。雖然兩人咬牙不認日軍沒有收穫只能放人,但父親身體嚴重受損,需長期就醫,最終去世」。
欲藉民宿傳承港九抗戰史
如今的李家大屋雖已無當年熱鬧的景象,但相比其他已經荒廢甚至坍塌的村屋,仍能在李俊輝的維護下以飯莊的形式展現在遊客面前。他感嘆深涌交通不便,且面臨長期水患,曾向政府部門申請修復,耗時十年才獲批准。上世紀九十年代村民亦想透過開發避免土地閒置,惟遭環保團體抵制最終擱置,而隨着村民的陸續搬離,西貢多處村落荒廢,特別是當年港九大隊活動的荔枝莊、白沙澳、南山、赤徑一帶尤為嚴重。
但李俊輝認為,不能為便利自己便放棄對抗戰歷史的傳承。他計劃未來將李家大屋內部改造為可供前來參觀的遊客居住、休憩的民宿。但也同時強調,特區政府需重視當地的交通、水電等相關配套設施,才能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感受抗戰精神在身邊,將歷史傳承與文旅結合,真正實現對於歷史遺蹟的活化。
社團籲政府民間攜手推動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特區政府在保育方面主要着手於建築史與文化層面,「比如香港大營救的一個集結點——適盧,把它作為一個客家文化建築去保護。這對中共抗戰歷史遺址遺蹟的保護並不『便宜』。但也不意味着中共抗戰的遺址遺蹟只能就此湮滅,特區政府應該重視民間力量,引導社會將相關遺址遺蹟進行活化。」
吳軍捷表示,大約10年前,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便提倡保護香港抗戰遺址,也為此向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申請了香港抗戰遺址的保護基金,也曾呼籲政府和民間一起保護抗戰遺址,但由於政府方面並無規劃,故而一直未有實際成果。他建議,特區政府以及古蹟辦應該提前規劃並與相關社會團體合作,「我們可能暫時沒有能力把這些遺址遺蹟修復,但起碼能夠做一個牌子或標記,讓市民遊客知道這裏過去發生過什麼事。去留存記憶,留存教育。有了這個基礎後,再慢慢將之保留和修復起來。」他舉例烏蛟騰抗日烈士墓,便是由老戰士、游擊隊員李漢發動老戰友建起的,「先是一個木碑,後來呢就變成了一個石碑,最後搬到路邊,成了一個有點規模的烈士陵園。」
吳軍捷還倡議要建設一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以統籌整個香港抗戰遺址的活化保護,為香港的青少年培育愛國情感、家國情懷,做出應有的課外教育環境。
香港抗戰遺址 (部分)
羅家大屋(三級歷史建築)
位於新界沙頭角石涌凹村。有「香港抗日第一家」之稱的羅氏祖居,現為抗戰教育基地——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展示抗戰事跡與文物。
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
位於西貢,由東江縱隊老戰士與居民籌建,2020年被列入國家級抗戰遺址名錄。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位於新界北區烏蛟騰烈士紀念園(近村口)。紀念碑旁有中英文石碑記述史實,紀念村長李世藩及多位村民為抗日英勇犧牲事跡。
黃毛應玫瑰小堂(二級歷史建築)
位於西貢大網仔黃毛應村,1923年建成的百年天主教堂。1942年2月3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此正式成立,曾作為游擊隊駐地、情報中心及補給點。日軍曾在此抓捕並施火刑迫害游擊隊員,造成多人死傷。
龍鼓洲抗戰遺址
位於大嶼山龍鼓洲,曾發生激烈海戰,是港九大隊重要駐地之一。
適廬(楊家村)(二級歷史建築)
位於粉嶺。在「秘密大營救」行動中,曾作為文化名人藏身地點之一,具重要歷史價值。
林氏家祠
北潭涌一帶的村莊,如北潭村、北潭凹、鯽魚湖及上窰等地,都是游擊隊的活躍地點。其中北潭村的林氏家祠是港九獨立大隊的後勤所在地,為當年軍需處。
紅花嶺抗戰遺址群
位於新界北部紅花嶺地區(毗鄰沙頭角)。包含抗戰遺址、礦洞、碉堡、戰壕等歷史景點,具有豐富歷史與自然資源,現正規劃為歷史文化徑。
南涌亭「三三事件」紀念碑(規劃中)
1943年3月3日,日軍突襲港九大隊政訓室駐於南涌老龍田晏台山的非武裝人員駐地,爆發激戰。曾福、邱國璋、符志光當場殉國;彭泰農、陳冠時、陳坤賢受傷被俘後遭殺害,壯烈犧牲。現計劃在山下的南涌亭設立「三三事件」紀念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