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鯉魚門」三字,市民第一印象便是食海鮮,其實鯉魚門區有一段被戰火洗禮的歷史。

鯉魚門海峽,是分隔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的最狹窄水道,也是維多利亞港的東面入口。其地理位置北倚魔鬼山,南靠港島筲箕灣阿公岩,歷史上是重要的戰略門戶。剛剛結束訪港的湛江艦及運城艦,也是從此出入。

一直覬覦鯉魚門海峽戰略價值的港英政府,在1887年租借新界後,即在鯉魚門地區興建了嚴密的防禦體系,包括堡壘、中央炮台、西炮台及先進的布倫南魚雷發射站等。魔鬼山炮台(由魔鬼山碉堡、歌賦炮台及砵甸乍炮台組成)與位於港島南岸的鯉魚門炮台(現今香港海防博物館)隔海相望,共同構成了維多利亞港東入口的海防屏障,俯瞰並控制着鯉魚門海峽。

在1941年12月爆發的香港保衛戰中,鯉魚門因其戰略位置成為激戰地點。1941年12月18日晚,日軍趁北角油庫大火、濃煙密布之際,兵分三路渡海,在香港島北角、鰂魚涌及筲箕灣一帶登陸。

醉酒灣防線於12月11日失守後,守軍在兩日內從九龍的魔鬼山退守至香港島。日軍即佔據魔鬼山為觀測點,炮轟對岸的英軍設施。雙方隔岸對峙數天,日軍第229聯隊終在12月18日晚,兵分三路登陸香港島鯉魚門一帶。一個小隊在愛秩序灣登岸,擊退岸邊的印軍,兩個小隊則在筲箕灣譚公廟及鯉魚門要塞的碼頭登陸,迅速佔據鯉魚門要塞及鯉魚門軍營,並偷襲西灣炮台。由於雙方實力懸殊,鯉魚門要塞、鯉魚門軍營及西灣炮台在五小時內相繼失守,白沙灣炮台的守軍(包括英勇作戰的香港義勇防衛軍)最終被迫投降。

這段戰火記憶賦予了鯉魚門重要的歷史價值。戰後,部分原有軍事設施被改建為香港海防博物館。該館系統展示了東江縱隊在深港的抗戰、香港保衛戰、日軍侵港等歷史,並設有史蹟徑,旨在讓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香港在抗戰中的角色與犧牲,傳承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