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助人協會行政總裁麥履善形容「特別計劃」為雙贏方案,紓緩人手短缺,提升服務質素,兩地長者同受惠。
●伸手助人協會畢尚華神父護老頤養院院長陳錦芝表示,輸入護理員有效緩解人手短缺並提升服務質素,獲長者及家屬高度肯定。

為應對香港人口高齡化及護理員人手短缺的問題,以及協助院舍業界提升服務質素,政府於2023年6月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特別計劃」),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適度容許所有安老院、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輸入護理員、放寬本地僱員與輸入護理員的比例,並精簡申請審批程序。伸手助人協會行政總裁麥履善(Sandy Macalister)接受訪問時感謝政府推出「特別計劃」,及時紓緩了院舍人手短缺的情況,精簡申請程序亦有助院舍更有效營運,形容「特別計劃」是「雙贏」方案。

伸手助人協會:「特別計劃」是「雙贏」方案

麥履善表示,安老服務以人為本,該會致力為長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招攬和挽留人才均十分重要。然而,過去10年,本地招聘越來越困難,年輕人多不願意加入護老行業,人手空缺須靠挽留已過退休年齡的護理員和聘請臨時工填補。然而這並非長遠之計:一來已過退休年齡的護理員體力上難以長期擔任需體力勞動的院舍工作,二來臨時工流動性大,難以與長者建立穩定和互信的關係。

伸手助人協會畢尚華神父護老頤養院院長陳錦芝解釋,本地招聘面對兩大難題,首先護理員是實行輪班制,「要捱更抵夜,年輕人寧願做飲食業,也不會入行」,第二是「一般人都覺得護理員的工作很體力勞動,十分操勞,令他們卻步」。不過,麥履善強調,該會會繼續努力進行本地招聘,歡迎本地的有心人加入成為護理員。

本地招聘困難 空缺依賴臨時工填補

由社會福利署津助的伸手助人協會畢尚華神父護老頤養院現聘用19名輸入護理員,但院舍仍有空缺須依靠臨時工填補。麥履善表示,「特別計劃」促進內地與香港護老行業的交流,形容「輸入護理員適應力強、勤𡚒、工作態度認真及具責任感」,本地護理員將護理的經驗和知識無私分享和教授,輸入護理員虛心學習,不但在本地學以致用,提升本地的護老服務質素,亦將經驗和知識帶回內地,最終受惠的是兩地的長者。

全面培訓 確保服務水平達標

陳錦芝則表示,招聘輸入護理員時會優先考慮能操流利粵語和在內地已有相關護理工作經驗的申請者,但為確保護理服務水平,當輸入護理員來港後,該院會提供培訓,讓輸入護理員更快掌握香港與內地在院舍照顧服務上的不同,工作更快「上手」,「例如內地復康部與香港的分類有別,香港再細分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言語治療師等,我們會在培訓時加以講解」,每位輸入護理員投入工作初期會獲配對一位本地護理員,務求以「一對一指導」的形式,讓輸入護理員可以邊學邊做。

除了工作上的安排,該院亦提供一系列支援措施,協助輸入護理員適應兩地之間的文化和生活差異,包括輔導和師友計劃等。不過,陳錦芝指出,文化差異亦為院舍帶來了正面影響,香港去年推出居於院舍的末期病人可選擇在居處離世的安排,該院遂開展了不同的晚期照顧計劃,「內地對於死亡和在居處離世沒有那麼忌諱,輸入護理員對這方面比較開放,還為我們提供很多有用的資訊」。

「特別計劃」規定津助院舍及合約院舍每聘用兩名全職本地僱員,最多只可申請輸入一名護理員,而私營院舍及自負盈虧院舍每聘用一名全職本地僱員,最多只可申請輸入一名護理員。截至2025年7月中,社會福利署在「特別計劃」的六輪申請中向院舍業界共批出約9,500個配額(包括續約配額)。陳錦芝十分支持政府繼續推行「特別計劃」,強調輸入護理員不但協助該院緩解人手短缺的問題,亦提升了服務質素,長者和家屬對輸入護理員的評價十分正面,認為他們對工作有熱忱,又樂於與長者交流互動,對他們的服務很有信心。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