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香港天文台於8天內4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刷新了一年內發出最多黑雨次數的紀錄。特別是5日的暴雨,更打破了自1884年以來8月份單日雨量的最高紀錄。持續強降雨導致多區嚴重水浸,山泥傾瀉頻發,部分公共服務及活動被迫暫停。不過,特區政府在惡劣天氣期間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在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的大背景下,特區政府如何全面妥善應對此類挑戰,已成為檢驗其治理水平的重要標尺,未來特別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預警能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強化防災能力,讓市民生活更安心舒適。

一座現代化國際都市的治理效能,往往體現在應對自然災害的各個環節,包括預警、處突與善後。面對此次歷史罕見的持續性黑雨,特區政府的應對表現值得肯定,顯示出在處理突發性天災方面,其治理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守住安全底線 保障市民生命財產

黑雨作為最高級別的暴雨警告信號,意味着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出現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的暴雨,對市民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此次暴雨天中,本港多處嚴重水浸,瑪麗醫院急症室一度受水浸影響服務約三小時,多區報告山泥傾瀉,地面交通受阻,機管局表示逾百航班延誤,學校停課、門診暫停,旅遊景點有限度開放。

值此關鍵時刻,特區政府的一舉一動備受社會矚目。輿論都在評估預警是否及時、應對是否到位、善後是否妥當。總體而言,特區政府表現稱職,應急機制及時啟動,跨部門協調指揮迅速有力,各方力量有序行動,市民生命財產總體得到保障。

這一成果有賴於特區政府應急管理機制有效運作。特區政府已建立多套完備有效的應變計劃,處理不同緊急事故,並設有專責部門。2022年12月,本屆特區政府增設「全政府動員」級別,透過建立指揮系統、輪值制度和動員機制,以實現應對重大事故「早部署、早介入」的目標。此後每逢颱風、黑雨等極端天氣,政府高層均嚴格按機制靠前指揮協調,跨部門動員大量人力,及時化解各類問題。

此次黑雨應對中,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坐鎮一線統籌,保安局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於暴雨來臨前已啟動運作,多個政府部門通宵監察市面情況,確保了惡劣天氣期間未發生嚴重事故,守住了安全底線。

作為香港的「當家人」,特區政府充分踐行了為民服務的宗旨。在黑雨肆虐之際,多個部門的緊急應變隊伍及各紀律部隊人員迎難而上,全力處理由暴雨引發的水浸、車輛拋錨及低窪地區居民受困等問題;十八區民政部門密切監察區域情況,聯同區議員、關愛隊、地區「三會」等社區力量,與相關部門緊密協作,協助市民應對突發狀況;渠務署出動180支緊急應變隊伍在全港各區清理水浸,動用強力排水機械人「龍吸水」協助,並對全港240個水浸黑點進行反覆巡查清理;民政事務總署在各區開放臨時庇護中心。這些點滴行動,正是服務型政府的生動體現。

尤為可圈可點的是,此次黑雨期間,香港金融市場首次在惡劣天氣下維持了一個完整交易日的正常運作,交易與結算如常進行,充分彰顯了科技在應對極端天氣、保障城市核心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善用科技手段 優化基建做好預警

如何將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損失降至最低,是每個城市治理者必須持續面對並不斷優化的課題。特區政府需進一步總結經驗,特別是在數字化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應更充分地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預警能力,例如聯同電訊企業,通過短信等方式精準推送天氣警報,以人本思維全面滿足社會各方需求。

城市基礎設施的優化與升級必須持續推進。部分使用已久的道路、排水等設施,囿於歷史技術條件和規劃視野,正面臨着日益嚴峻的極端天氣考驗。雖然在此次黑雨中,雨水排放隧道、地下蓄洪池及河道治理等大型防洪工程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全港仍存在不少易浸風險點。特區政府對此需有系統思維,既要做好日常「修補」,也要敢於謀劃「大拆大建」,投入充足資源,使城市基礎設施更安全可靠,讓市民生活更安心舒適。

中央多次強調,香港要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強治理效能。在應對緊急情況時,尤需具備憂患意識和極限思維,對風險和困難的預估要更充分,應急預案要更周全。具體到應對黑雨等極端天氣,特區政府須充分考量基礎公共服務的韌性、生活物資供應的保障以及特殊群體的照料。當所有公務員都能在危急關頭堅守崗位,當社會各界都能積極支持並協助政府應對突發事故,民眾的訴求便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特區政府的執行力與責任擔當將得到最形象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