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今日在北京和香港兩地連線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得主。今屆共有7位傑出科學家獲得殊榮,其中「生命科學獎」得主為季強、徐星、周忠和;「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為方忠、戴希、丁洪;「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則由盧志遠獲得。由2016年至今,已有46位傑出科學家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殊榮。
得獎原因和研究介紹
生命科學獎
得獎者:季強、徐星、周忠和
得獎原因:表彰他們發現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化石證據,將「鳥類起源於恐龍」從假說轉化為被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
研究介紹:1868年英國學者Thomas Huxley首提鳥類恐龍起源說,此觀點長期存疑。1970年代,美國學者John Ostrom復興該理論,主張鳥類演化自小型虛骨龍類。在1990年代,季強與已故學者陳丕基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全球首例帶羽毛非鳥恐龍化石成為突破口,此後系列帶羽恐龍相繼出土,開啟古生物學新紀元。徐星與周忠和進一步發現赫氏近鳥龍、奇翼龍、寐龍等一系列從恐龍到鳥的過渡物種,透過系統發育分析與解剖學研究,完整建立恐龍向鳥類演化的形態功能鏈接,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系提供了確切證據。
物質科學獎
得獎者:方忠、戴希、丁洪
得獎原因:表彰他們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以及實驗實現方面做出的貢獻。
研究介紹:拓撲電子材料被譽為凝聚態物理近年最重大突破,其體態電子能帶結構展現非平凡拓撲特性,形成極穩定的表面導電態,完美結合數學拓撲理論與電子材料應用潛力。方忠與戴希研發創新計算方法,成功預測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材料及Weyl半金屬等系列材料,彌合了理論物理學與實驗科學的差距,更將拓撲物質理論概念帶進現實世界材料。與此同時,丁洪則通過對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ARPES)的創新性使用,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預測的半金屬材料中實驗驗證了Weyl費米子的存在。他們開創的的方法現已被全球科學家廣泛採用。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得獎者:盧志遠
得獎原因: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單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數據可靠性領域的發明和引領的貢獻。
研究介紹:盧志遠率先開發了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儲器(NVM)技術,包括高密度每單元4比特NVM存儲、微縮至深度納米的BE-SONOS器件、三維單柵垂直溝道結構NVM、具備片上自修復功能的高可靠性存儲,以及先進的三維NOR閃存技術,實現從二維向三維存儲的關鍵跨越,單芯片容量突破T比特級。基於這些關鍵發明,盧志遠帶領團隊成功開發了新一代NVM存儲產品,並為非易失性存儲技術的未來奠定了技術基礎,進一步推動了人工智能、移動通信、雲計算及邊緣計算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