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在香港從事抗日救亡的情報工作相當危險。

日本社會學家小林英夫和歷史學家柴田善雅於《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一書引述日軍文獻指出,香港淪陷後,「香港佔領地總督部」酒井隆(戰犯,1946年9月被處槍決。編者註)下發的第一個指令,便是成立「香港憲兵隊本部」作為負責香港治安及情報的統領機關。另有研究資料表明,日陸軍38師團憲兵隊長野間賢之助被任命為香港憲兵隊隊長,憲兵隊構架由最初的150名憲兵,逐漸發展增加250名輔助憲兵、3,000名由「憲查」和60人至70人規模的秘偵構成。「憲查」領導層由日本人擔任,下級的「憲查」、「密偵」和「輔助憲兵」一樣,分別由華人和印度人組成。《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一書則認為,由華裔和印度裔人員構成的輔助憲兵和密探規模為1,300至4,000人。

香港憲兵隊下轄5個地區憲兵隊,分別管控香港島東、西部地區,九龍地區,新界地區和水上。此構架下的香港憲兵隊,將捕殺轄區內的反抗者和破壞抗日組織作為重要工作之一。

戰後,英國陸軍部檔案曾記錄大量由日本憲兵製造的肆意抓捕、虐待、虐殺事件,上述事件的證言來自憲查成員,日裔、印裔目擊者和被抓捕的當事人,上述事件死難者眾多,有的甚至是兒童(英國陸軍部檔案W.0. 235/1041 編者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