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佔領下的新界大埔北盛街。 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華民族,以遠超歐美國家、約3,500萬軍民的傷亡和超過500億美元的損失,在東亞戰場有效地牽制了法西斯軸心國日本長達14年之久。但在西方史學界主導的二戰歷史中(西方史以1939年9月1日為二戰肇始),中國戰場的6年血戰多為一筆帶過。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東江縱隊貢獻卓著,或獨立或聯手盟軍,對日軍持續和有效的破襲或進攻,有效地拖慢日軍利用香港的機場和港口設施於東亞的侵略步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方史籍長期忽略中國游擊隊貢獻

「不僅是東江縱隊,中國各地游擊隊均支援英美盟軍作戰,共同構建中國游擊戰場,其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獲盟軍認可。」遺憾的是,國際社會關於二戰的主流敘事中,中國各游擊隊及東江縱隊的貢獻長期被忽略。「好像中國從未存在過。」鄧飛氣憤地說,西方普及歷史讀物對此幾乎隻字不提,僅在極專業的軍事歷史文獻,包括美軍航空隊作戰紀錄等才偶見中國戰場的資料。對於原因,鄧飛猜測,這可能因為外國學者不懂中文,無法閱讀及研究中文軍事紀錄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現職於哈佛大學 編者註)早前所著《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為二戰西方史學揭開了中國抗戰的一角。而在數年前,拉納·米特也曾多次出席中國有關抗戰的學術研討會。遺憾的是,香港文匯報記者聯繫拉納·米特,他婉拒了採訪。

香港大學教授約翰·卡羅爾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認為,亞洲國家史學界對二戰時期中國戰場的稱謂:如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削弱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性。

「香港需要加強中國抗戰、東江縱隊的歷史教育,以鞏固市民的歷史記憶,以此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貢獻認知。」鄧飛認為,香港需加強與海外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甚至共編普及性歷史讀物,促使西方學界注意到中國貢獻。同時,需善用電影進行歷史傳播的策略,借助大眾化、商業化形式,將中國人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犧牲與貢獻,以生動方式呈現給全球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