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穎斌 教聯會理事 漢華中學校長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教育體系正積極將AI納入課程,以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樞紐,其中學教育亦需與時俱進,建立系統化的人工智能課程。
在數字經濟時代,AI已滲透至各行各業,從醫療診斷到金融分析,均需AI技術支持。香港若要維持其競爭力,必須從基礎教育着手,培養學生的AI素養。此外,AI教育不僅關乎技術傳授,更涉及倫理思考與社會責任,例如數據私隱、演算法偏見等議題,這些均是不可或缺的認知。因此,香港中學推動AI課程,既是技術需求,亦是全人教育的體現。
教學與引導應多管齊下
現在香港中學的AI課程已普及並開始實施,課程重點在於激發興趣,課程已包括AI的日常應用、基礎機器學習,並透過簡單工具讓學生體驗模型訓練;同時,還融入倫理認知及價值觀構建,例如探討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如何影響個人觀點等議題,培養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人工智能的應用思維等。
課程設計對於學生的引導非常重要,在今後,業界可在以下方面多加思考。
業界應引入編程進階內容、設計專題研究,結合香港本地議題,例如利用AI分析交通數據優化路線,或探究語言處理模型,強化學以致用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實踐創新教學方法。傳統講授式教學難以滿足AI課程的需求,需採用更靈活的方法,例如採用項目式學習,設置場景,鼓勵學生分組解決真實問題,如設計一個校園垃圾分類的AI識別系統,從數據收集到模型部署,從而訓練學生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
在當下STEAM教育融合發展的時代,跨學科協作是大勢所趨,本港應將人工智能運用到不同學科,例如電腦科與數學科合作講解演算法背後的統計原理,或在公民課探討自動化對就業市場的衝擊。為達至跨學科協同發展,加強科技界與學界間的協作尤為重要,校方可邀請科技公司專家分享案例,或組織參觀大灣區科學園或科技企業,讓學生了解AI的實際應用場景。
激發主觀能動性 灣區協同培育
在銜接高等教育方面,學校應與大學合作先修課程模式,推動粵港澳灣區高校向中學生開放實驗室或線上課程資源,及早認識先進的科技。AI課程的評估應超越傳統考試,強調多元評估,包括評估學生開發的AI模型效能或程式碼邏輯的課業、要求學生分析技術背後的倫理與社會影響,如「人臉識別技術在公共安全的利弊」專題研習,甚至延展評估學生參加各類比賽的成果,這樣更能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非僅限於考核知識的記憶。
特區政府可持續與大學或科研機構合作培訓前線教師,或系統地推出基礎課程、進階課程和高級課程,為前線老師提供進修階梯,為AI教育提供穩固的基礎。此外,可設立灣區教師交流計劃,鼓勵教師到灣區企業或高校作短期實踐,同時引入企業工程師擔任兼職導師,讓學校與時並進接觸前沿知識。
粵港澳大灣區在AI教育方面正全速前進,在諸多方面各有所長,應成立灣區教育協作專項小組,協調三地課程內容、資金流動、數據共享等政策,讓各地能相互合作、整合力量,大力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的效果,幫助學生成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