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繼續針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試圖迫使中國讓步,然而策略並未奏效。英國《金融時報》周一(8月4日)報道,隨着特朗普對東南亞多國實施高額「對等關稅」,又對所謂轉運商品實施限制,美國等多國企業發現相較強行遷移供應鏈到東南亞,中國市場的資源、技術和成本依然極具競爭力,將供應鏈留在中國仍是正確選擇。
發達國家眾多跨國企業近年採取「中國+1」策略,將集中在華投資的產業鏈,轉移到越南等新興發展中經濟體,希望避免供應鏈過於集中的風險。最新一輪「對等關稅」中,特朗普政府對東南亞各國徵收10%至40%不等的關稅。報道指出,此舉已改變東南亞的商業格局,侵蝕製造商利潤,也削弱了製造商投資將生產轉移出中國的動力。
對東南亞國家徵重稅趕客
總部位於比利時的採購服務商Dragon Sourcing行政總裁勞布表示,「對等關稅」公布之初,眾多美企陷入恐慌,急於在東南亞尋找新供應商,但這種情緒現已消退,許多客戶繼續從中國採購。勞布稱,他的客戶密切關注美國與他國的關稅談判進展,「如果中國商品的關稅是30%,墨西哥是20%,我的客戶們不會動搖,還會在華生產。」
在中國浙江經營採購業務的美國商家納文·賈(譯音)表示,在高端材料和紡織品等行業,「對等關稅」對中國的主導地位影響不大,「很少有國家能夠匹敵其技術能力。中國沒有競爭對手,沒有人能拿出和中國企業一樣的產品。」
企業對出走中國「後悔」
在東莞擁有4間玩具工廠的中國企業家趙芬稱,她的許多同行赴越南設廠,「他們都後悔了。房地產成本激增、勞動力效率低下,再加上關稅,在越南設廠的成本倍增。」
美國家居用品製造商Lay N'Go營運主管法扎克利也稱,他今年將部分生產訂單轉移到柬埔寨,但靈活性、效率和物流便利度都較在華生產明顯下滑。法扎克利直言,對於下一批訂單,他會看關稅差異再作決定,「如果關稅稅率相近,我會在中國而非東南亞生產。」
牛津經濟研究院研究中國問題的首席經濟學家盧姿蕙表示,受「對等關稅」影響,「中國+1」策略將面臨壓力,一些公司會尋求更遙遠的新製造基地,但許多公司會回到中國,畢竟進入新市場的前期成本會非常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