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三

綿竹,一個美麗的名字。

我在很小的時候,聽見綿竹這個地名,眼前彷彿出現一片綿延不斷的竹林,鬱鬱蔥蔥,漫山遍野,無邊無際,便天然地覺得,這個地方一定很美。

長大後,出於對這個名字的好奇,專門去查了史料,才發現綿竹歷史悠久,早在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便已置縣,因其地濱綿水,多竹,乃命名綿竹。同時,我還查到,綿竹自古以來便很有名氣,山高水長、物華天寶,德陽的最高山脈龍門山脈便位於此,德陽的母親河綿遠河發源於此,中國名酒「劍南春」興於盛唐,四大年畫之「綿竹年畫」源於北宋, 「趙坡茶」為唐代貢茶,難怪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將綿竹列入了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後來,我又得知,綿竹其實也是一種竹子的名字,此竹是一種散生竹,其纖維度、韌性基本同慈竹,分布於中國雲南中部和南部,亦見於四川、貴州局部地區,可用於劈篾編結竹器,亦宜用作建築材料。在唐朝時,此竹應該還是綿竹縣所特有的竹中珍品。大詩人杜甫有詩云:「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詩中描述了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於成都浣花溪畔營造草堂時,以詩代函,於其好友——綿竹縣令韋續處覓得綿竹一叢,種植於草堂,而此竹現今仍存活於杜甫草堂,成為一大景觀。

再後來,當我行走於綿竹的山山水水,在山中溪邊、在田間壟頭、在深堂大院、在尋常人家,處處均可發現這種美麗可愛的竹子,它葉細片多,節長,柔韌性好,顏值很高。

實際上綿竹是剛勁有力的,它生機盎然,蓬勃向上,卻又虛懷若谷,平易近人。既有凌雲之志、挺拔之姿,又可成為老百姓口中之美食、手中之工具,誠所謂:「未出土時已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難怪自古以來,成為眾多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鍾愛之物。蜀中大文豪蘇軾曾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每年當殘雪未消之際,新筍便在春風的吹拂下悄悄在地下萌發,陽光雨露讓它破土而出,「清明一尺,穀雨一丈」,它開始綻放出旺盛的生命力,茁壯成長,直指雲天,與清風共舞,與雲霓同在。寒來暑往,它不改青翠本色,笑迎風霜雨雪。難怪北宋黃庭堅在《畫墨竹贊》中留下這樣的佳句:「人有歲寒心,乃有歲寒節。何能貌不枯,虛心聽霜雪。」讚美竹因為有了謙虛的心靈,所以擁有了永不凋零的綠色容顏。

竹筍,在綿竹已成為當地獨特的美食。名揚天下的綿竹米粉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堪稱是綿竹「地道家鄉味道」的代名詞。其湯頭的熬製及臊子的製作,均離不開竹筍。綿竹米粉是當地人一輩子都吃不膩的早餐,也是久別家鄉的遊子們心心念念的味道,給他們提及綿竹米粉,總是不由自主地吞嚥口水。一碗正宗的綿竹米粉,上面總能看到幾塊褐白色相間的竹筍,脆嫩鮮香,湯色紅亮吃上一口,美好的滋味從舌尖蔓延,美好的一天從早晨開始。

而綿竹之所以稱之為「綿」,我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潛藏在生命基因裏的綿裏藏針、堅韌不拔。雖然看似細長柔弱,但生命力卻異常頑強,無論是荒山野嶺,還是岩縫崖壁,無論環境是貧瘠還是肥沃,也不管有沒有人欣賞喜愛,它始終「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戰勝寂寥孤獨,鬥罷雨雪風霜,根鬚一寸一寸地伸展,身軀一節一節地挺立,在世人眼中留下一個美麗頑強的剪影,在天邊、在山巔。而用它的身體做成的各種器具,也分外結實耐用,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我想起了到綿竹漢旺地震遺址博物館參觀憑弔的一些感受。那天正下着小雨,細雨寒風中,一棟棟或破敗、或歪斜、或倒塌的建築沉默着矗立在路邊,見證着2008年那場慘烈的地震。進入老東方汽輪機廠區,昔日雄偉的廠房只見殘垣斷壁,昔日熱鬧的廣場也只餘下孤獨淒清。但是,走一路看一路,我心中除了痛惜,更多的是對綿竹人民的敬佩。在這場災難中,綿竹人民付出了1萬餘人死亡的慘痛代價。

然而,這場災難也見證了綿竹人民的堅強不屈和浴火重生,新生的綿竹迅速在廢墟上崛起,一個全新的東汽廠僅不到兩年便在德陽完成重建,東汽精神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在地震中失去女兒和雙腿的漢旺鎮女老師廖智,憑借一曲《鼓舞》,讓多少處於挫折和低谷中的人們得到鼓舞,重新走上勵志和奮進的人生……我在心中感喟,原來綿竹人民的精神氣質中,一直都有「綿竹」的堅韌不拔和不屈不撓。

這就是綿竹,詩中、酒中、畫中的綿竹,洞天福地的綿竹,戰天鬥地的綿竹,我所熱愛的綿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