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利物浦來港,掀起的風潮路人皆見。和晏菲路的球迷相較,他們是數代傳承的「死忠」,而香港大約正進入「利二代」,又或是極少數的「利三代」階段。此所以今時今日的入場支持,已不純是一場娛樂活動,早已屬一場價值觀傳承的教育體驗了。

我小學階段已支持利物浦,最初也不過因為利物浦屬當年球霸,後來經歷了希素及希斯堡慘劇,才明白他們的永不獨行絕非空言。事實上,就孩子的成長而言,當他們看到利物浦如何處理今天祖達的慘劇,在情在理均有情有義(既全方位進行追思,同時把合約餘下的所有薪酬發給遺孀),正好說明何謂合適的人生態度。

就算回到眼前的足球盛事比賽,大部分知名球隊均以「跑碼頭」的態度處理,但利物浦於周末在英國完成閉門熱身賽後,星期一下午已抵達香港(比賽是星期六才上演)。一周之內,除了每天的練習外,更四出結緣,如為傑志的小球員帶來美好經歷。且一眾名宿如杜格利殊及路殊均隨行宣傳,更難得的是新簽的射手伊傑泰馬不停蹄,一完成體測立即趕赴香港,且在下機後迅雷不及掩耳立即現身啟德主場館,令2萬7千名入場參觀公開熱身練習的球迷喜出望外。

凡此種種,我只想以一句「尊重」來形容——是的,動輒上千的球票固然不便宜,但整個利物浦東行的歷程,充分反映出球會的旨意本心。東行外巡當然有經濟效益上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一種品牌建立的誠摯,而一切建基在人與人之間的正面聯繫,當中沒有偽善及投機的空間。此所以自1990年利物浦奪得最後一次英格蘭頂級聯賽冠軍後,即使30年陷入低谷,也無損球迷的忠誠熱愛——那更加是希望孩子可以內化的人生態度,一切已在利物浦的身教言教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