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目前中美貿易談判正處於關鍵階段。7月底,雙方第三輪貿易談判剛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落幕,中美暫停加徵關稅的截止日期由8月12日延長到11月12日,但在尖端AI芯片、軍用稀土出口等方面,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美方並要求中方減少購買俄伊石油,否則將對中國啟動100%二級關稅,遭中方斷然拒絕。最終,雙方在該議題上未取得任何談判進展。特朗普此時或許會以退為進,為後續的貿易談判爭取更靈活空間。

美方一直意圖擴大自身能源的出口。根據相關貿易數據,截至2025年6月,美國對中國的原油、液化天然氣(LNG)、煤炭進口額全面歸零。這意味着,美國失去了中國龐大的頁岩油市場。例如得克薩斯州的頁岩油產區,曾以水力壓裂法(Fracking)實現美國能源獨立的鑽井平台紛紛熄火,三成企業在盈虧邊緣掙扎。美國對華原油出口從8億美元暴跌至零,LNG連續4月零訂單,煤炭僅剩殘值數百美元。西弗吉尼亞煤礦持續裁員,丙烷市場被中東貨源取代,能源出口清零直接導致美國能源貿易逆差擴大到300億美元。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能源出口國之一,其頁岩油革命讓美國能源產量過剩,原油產量創下歷史新高。特朗普的金主有很大一批都是石油能源資本家,他們選擇支持特朗普就是希望他能解決石油賣不動的問題。因此,在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開始前48小時,美國財長貝森特臨時喊話中國「停止購買俄伊石油」,並將能源貿易納入談判範疇;此舉不僅在於地緣政治,包括阻斷俄羅斯「戰爭資金」主要來源,更重要的是,美國希望用優勢產業扭轉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問題,增加能源出口就是重中之重。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撬開中國能源市場大門,是特朗普團隊眼下最想談成的合作。特朗普在第一任期訪華時,曾與中國簽署過千億美元的大單,其中就涉及能源。在2020年中美貿易協議中,同樣涉及能源。

除此之外,美國7月23日公布的CPI數據,同比上漲6.3%,比市場預期高出0.5%。消息一出,紐約股市當天下跌1.2%,道瓊斯指數更創下3個月來最大跌幅。特朗普要抑制通脹,重拾民意,必須加快經濟恢復,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平衡石油價格,控制俄烏衝突及中東一切可能引起石油價格波動的紛爭,掌握歐佩克OPEC原油出產和定價權。美國理想的舒適油價介於70-80美元之間,甚至更低,以壓抑國內通貨膨脹。但特朗普能夠控制的石油浮動價位越來越窄,要準確拿捏在70美元一桶,一旦高出,美國通脹將如火上澆油;低於此,則嚴重打擊美國國內原油生產商,也就是特朗普背後的金主。

中美經貿談判背後掩藏着美國能源過剩、油價失控的危機。未來能源戰場的較量,將持續影響大國博弈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