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寧 油尖旺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副主席

腸癌作為香港第二大常見癌症,早期沒有任何明顯病徵,屬於「無聲殺手」。近年,腸癌在香港已日趨年輕化。據統計資料顯示,近10年間,年齡介乎20歲至64歲群組的發病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因此,為了及早發現,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便成為預防大腸癌的最佳方式。特區政府也針對此類「慢病」推出篩查計劃,資助50歲至75歲的香港居民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篩查服務,及早發現並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便能減少致癌的機會;以預防為基礎,在健康促進及慢病防治的方面,協助提升居民及早發現和預防慢性病的意識,促進主動健康管理。

隱蔽性強 應優化篩查機制

以往腸癌的傳統印象總被視為「老人病」,但現在都市人生活節奏快、飲食習慣西化、久坐少動,這些都會增加患癌機會,更趨向青壯年群體。而且早期腸癌症狀隱匿,發現率偏低,第一期不足10%,許多年輕患者的個案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從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更令人憂心的是,青年發病往往意味着其家族可能存在遺傳風險因素,因此及時篩查是關鍵,能及早發現病變甚至癌前瘜肉,做到早預防、早治療,將會大大降低風險。

特區政府資助的大腸癌篩查計劃是公共衞生領域的重要進步。應對腸癌年輕化的趨勢,篩查策略的優化刻不容緩。首先是要科學拓展篩查人群的覆蓋廣度。參考國際經驗,可考慮將篩查起始年齡適度、分階段下調。並引入精準風險評估模型,綜合考慮家族史、遺傳易感基因攜帶狀態、個人炎症性腸病史、不良生活習慣、肥胖等多重因數,識別出年輕群體中的「高風險個體」,為其提供針對性篩查建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前期投入更能節省公帑

其次是大力提升篩查服務的可及性與接受度。對年輕在職群體而言,時間成本是重要考量。推廣更便捷的初篩工具如糞便隱血測試,結合彈性服務安排,利用數碼平台簡化預約流程與結果查詢,都能顯著降低參與門檻。同時,針對年輕人資訊獲取習慣,在社交媒體、網絡平台發起健康教育活動,破除對腸鏡的恐懼與誤解,強調篩查的預防價值,營造「早篩為榮」的社會氛圍。

腸癌的防治、預防與早篩勝過後期補救。就如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由瘜肉演變為癌症,因此定期篩檢,尤其是腸鏡檢查至關重要,只要及早發現瘜肉並切除,便可以有效預防。早期干預的費用遠低於晚期癌症複雜治療的天文數字,尤其對於基層市民來說,除了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外,還會增加不菲的生活負擔。「慢病共治計劃」主要針對45歲或以上未患病情持續時間長、發展緩慢疾病的市民,通過共付費用方式在私營市場進行篩查和治療,旨在提升市民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認知,實現早發現早控制,以期轉變目前偏重治療而輕視預防的醫療體制,擴大篩查覆蓋面,更重要的是攔截年輕化趨勢,進而減輕公營醫療和政府財政的負擔。

腸癌的年輕化非一日之寒,面對這一日益嚴峻的公共健康威脅,篩查計劃必須與時俱進,擺脫僵化的年齡桎梏。篩查策略成功前移,將直接轉化為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下降。只有將科學風險評估與政策彈性結合,提升服務可及性並激發年輕群體的健康意識,才能有效遏制「無聲殺手」的風險,並提高治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