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翠媚)當前全球市場因貿易戰風雲變色,本港憑藉獨特優勢,成國際資金落戶的「聚寶盆」。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時表示,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促使海外投資者更積極尋求多元化的投資策略以分散風險,中國資產和人民幣資產配置佔比正逐步提高,香港作為國際資本進出內地市場的重要門戶,自然從中受惠。余偉文表示,看好本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前景。與此同時,依靠「一國兩制」優勢,香港營商環境持續向好,不少國際金融機構在港搶灘布局,拓展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
美國總統特朗普年初挑起關稅大戰,引發環球資金大洗牌,大量資金為了避險及尋求更高回報,正加速投向亞洲市場,香港更是絕佳落腳點。EPFR數據庫顯示,今年4月至7月下旬,投資基金向亞洲市場淨投入約915億美元資金,其中有443億美元流入了內地市場,較1月至3月投資基金向亞洲市場淨投入約107億美元大增。數據亦反映,這些主要源自歐美的「聰明錢」,正通過「真金白銀」的實際行動重估內地市場的投資價值。
內地高淨值人群達47萬人
金管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認為,年內資金流向出現較大改變,主要反映「Trump Effect(特朗普效應)」,同時國際投資者對內地資產尤其是債券愈來愈感興趣,有五至六成投資均經香港債券通布局內地市場,他亦強調這些資金並非「過河濕腳」,因不少投資內地的海外投資者多數在港設有專業投資團隊,故國際投資者加碼布局內地市場的同時,香港亦能持續分享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紅利。
本港財管市場蓬勃發展,離不開亞太區財富快速增長的推動。余偉文引述報告指,亞太區是全球私人財富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以資產淨值超過1,000萬美元計,去年亞洲高淨值人群增長5%,總數突破85萬人,其中內地的高淨值人群達47萬人,佔全球兩成,令香港財富管理業增長動力充沛。
私銀增派從業員近400人
余偉文指,成熟的金融基建、穩健的聯繫匯率制度及活躍的資本市場,構成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今年上半年,本港新股集資額突破千億,高居全球榜首。銀行投資產品亦銷售暢旺,2022至2024年期間,零售銀行的相關交易金額從8,190億元倍增至17,740億元,私銀的相關交易也從29,750億元大幅增長至44,660億元。同期,銀行的證券及期貨與資產管理客戶賬戶數目從371萬增長至430萬,而證券及期貨業務總收入則由377億元上升至464億元,展現穩健增長。
為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特區政府去年正式推出俗稱「投資移民」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及針對私募基金、附帶權益及單一家族辦公室推出的稅務優惠,吸引全球資金落戶香港。證監會最新發布的《2024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顯示,截至去年底,本港管理資產總值按年增長13%,達到35萬億元,其中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富管理業務表現尤為突出,管理資產總值按年增長15%,錄得3,840億元的淨資金流入,反映高淨值客戶對香港服務的青睞。
去年從事私銀或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的銀行機構增至46家,數家主要私銀過去兩年增派的私銀或私人財富管理業務從業員接近400人,增幅近12%,充分反映業界對香港長遠發展的樂觀預期。
國際金融機構看好港資產管理規模擴大
瑞銀集團
●計劃於5至6年內,透過財富管理及資產管理業務,將亞洲區客戶的資產佔比由約15%增加至20%。
●未來3至5年內將大中華區百萬富翁客戶管理的資產增加一倍。
渣打銀行
●計劃在未來幾年將財富業務的投資增加一倍。
新加坡華僑銀行集團
●計劃2025年將其在香港和大中華區的宏富理財私人客戶的資產管理規模增加一倍。
新加坡銀行
●2023至2026年間將香港業務的資產管理規模增加 50%。
英國金融公司 Marex 集團
●視香港為亞洲潛在的商品交易中心,計劃在港進行重大擴展。
倫敦金屬交易所
●將香港納入為全球倉庫網絡內的許可交付地點,並接受倉庫營運商申請許可,以儲存倫敦金屬交易所註冊品牌的金屬。
增配人手或高層
滙豐銀行
●三名環球業務主管從倫敦調到香港。
●計劃將財富經理人數由1,700人增至2025年的3,000人。
渣打銀行
●數名環球業務高層調任香港。
摩根士丹利
●計劃擴大其亞洲財富管理團隊,將客戶經理人數從140名增加到200名。
花旗集團
●2025年擴充亞洲私人銀行及香港零售財富業務團隊,預計增長逾一成。
新加坡銀行
●在港員工人數在2024年增加30%。
新加坡華僑銀行集團
●大中華區總裁調到香港。
擴張辦事機構規模
瑞銀集團
●預計於2026年初進駐位於西九龍的全座14層新辦公大樓。
富瑞金融
●擴充香港辦公室,成為紐約和倫敦以外第三個區域中心。
瑞士寶盛
●在港辦公面積增加40%。
富蘭克林鄧普頓
●去年擴充香港辦事處規模,以容納近年透過收購業務而增加的團隊。
城堡投資及城堡證券
●在中環核心區擴大辦公空間,加速布局內地市場。
對沖基金 Point72
●在The Henderson租賃了更大的辦公空間,面積較之前增加60%。
做市商 Jane Street
●與恒基地產簽署租約,成為其最新中環新海濱旗艦項目的首個租戶,較現有辦公面積擴張逾一倍。
資料來源:綜合市場消息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馬翠媚
跨境理財通2.0交投暢旺 灣區參與投資者破16萬
「跨境理財通2.0」自去年2月底推出,市場反應熱烈,最新數據顯示,參與的個人投資者突破16萬人,較「理財通1.0」飆升逾120%,其中港澳投資者達5.27萬人,內地投資者更達10.9萬人,充分展現大灣區財富管理需求的強勁動能。南向通方面,香港參與機構的投資者持倉市值超過160億元人民幣,比「理財通1.0」錄得兩倍的增幅。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指出,隨着投資者對香港金融市場認知深化,資產配置策略日趨成熟,從初期以存款為主穩健布局,逐步擴展至基金、債券等多元產品組合,反映香港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專業優勢正獲得市場認可。
貨幣基金較受投資者歡迎
為深化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金管局與內地監管機構協同發力,自去年2月起陸續推出多項優化舉措,包括額度提升、產品擴容、放寬投資者門檻、擴大機構參與範圍及完善銷售推廣機制。受惠優化安排,余偉文指出,南向通投資者的產品選擇逐漸多元化,從初期存款類產品為主,到現在越來越多配置於基金和債券產品,而他留意到在所有的基金類型中,貨幣基金較受投資者歡迎。參考金管局數據,參與南向通的香港機構的投資者持倉佔比,由去年3月98%為存款,基金及債券分別佔1.4%及0.2%,至今年6月投資趨多元化,存款佔59%,基金佔比急增至36%,債券佔比亦升至5%。
金管局與內地監管機構近期更在「理財通2.0」的政策框架下,共同推出包括「一次性同意」、「三方線上會議」和非親身方式開立南向通戶口等優化措施,大幅提升跨境金融服務效率。余偉文透露,港銀反應積極並已陸續落實有關措施,其中有6家銀行落實「一次性同意」安排主動向客戶介紹產品及提供資訊,另有10家銀行正緊鑼密鼓落實有關安排;部分銀行已推出或正準備推出「三方線上會議」措施。
推代幣化債券發行 添財管業務新動力
本港今年6月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重申特區政府致力將香港打造成數字資產領域中的全球創新中心,年內亦推出不少措施,包括《穩定幣條例》上周五(8月1日)已生效,而港銀在數字資產領域的業務發展呈現「井噴式」增長。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指,自相關監管框架推出後,銀行業積極開拓數字資產相關產品銷售、代幣化證券及數字資產保管服務。余偉文看好本港數字資產領域的增長勢頭將會持續,為財富管理業注入新活水。
建虛擬資產生態圈增客戶黏性
截至今年7月中旬,22家銀行獲准銷售數字資產相關產品,13家銀行獲准銷售代幣化證券,另有5家銀行獲准提供數字資產保管服務。余偉文特別提到,今年上半年銀行數字資產相關產品及代幣化資產交易總額達261億元,按年升233%,上半年成績已超過去年全年交易總額。余偉文強調,隨着多家資產管理公司籌備推出代幣化產品,加上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代幣化債券發行,相信香港在數字資產領域的增長動能將持續強勁,為香港財富管理業務發展帶來新動力。
隨着《穩定幣條例》於8月1日正式實施,市場參與者動作頻頻。渣打集團 (2888) 香港兼大中華及北亞區行政總裁禤惠儀日前受訪時表示,集團正積極構建虛擬資產生態圈,希望日後在虛擬資產生態圈愈趨成熟時,在不同板塊都可以幫助到客人,從而增加客戶黏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