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敬 立法會議員
香港人愛看足球,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當7月26日晚上,49,704名球迷湧入啟德體育園,觀看利物浦對AC米蘭的比賽時,人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場球賽,而是香港盛事經濟的品牌效應。
比賽前一天,來自廣州的黎先生,上午10點就已經在利物浦官方商店外排隊,就為了見偶像杜格利殊一面。他在店內消費了2,000多元,買球衣買紀念品,還要在香港逗留4天。無獨有偶,日本遊客Shooto比賽當天下午才到香港,馬上趕去啟德。在商店花了1,500元後,決定在港逗留一周,還計劃去太平山看夜景。一場球賽,帶動了整個旅遊消費鏈,這就是盛事的魅力。
比賽結束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與朋友去九龍城吃宵夜。她在社交媒體分享:「餐廳間間一片紅,場內場外氣氛一流!」這不就是我們一直說的夜繽紛嗎?以前總有人說,香港的夜經濟搞不起來,沒有人晚上出來消費。但這晚的九龍城如同一個縮影,告訴我們,香港人並非不消費,只要有足夠吸引的活動、足夠熱烈的氛圍,就能感染人心、刺激消費。
有好波,球迷自然出來。有球迷,餐廳自然爆滿。有生意,經濟自然活起來。這條程式,簡單得很。
更值得一提的,是港鐵的表現。完場後數萬人同時離開,本來最怕的就是交通混亂。但港鐵這次未雨綢繆、有條不紊,屯馬線加密到2至3分鐘一班,疏散工作井井有條。有球迷反映,他們在散場後以正常步速走到宋皇臺站乘搭鐵路回程,上車還有位坐;這種細節,正是國際盛事之都應有的水平。
從3月開幕至今,啟德體育園已經舉辦了香港七人欖球賽、Coldplay演唱會、謝霆鋒演唱會等大型活動,現在再加上這場足球盛會。每一次活動,都為香港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利物浦主教練史諾說得好:「我們到過世界各地,但唯有在香港,連練習都有25,000人看,試問有多少球會能夠做到?」這就是香港的優勢。我們有熱情的市民,有世界級的場館,有便捷的交通,有豐富的美食。這些條件加起來,就是發展盛事經濟的最佳土壤。
記得以前有人質疑,花這麼多錢建啟德體育園值不值得?現在答案很清楚了。一場球賽,帶動酒店、餐飲、零售、交通等多個行業,創造就業,增加稅收。這筆賬,怎麼算都划算。
羅淑佩表示要繼續努力,多辦盛事。香港需要更多這樣的活動,不只是體育賽事,還有演唱會、展覽、會議等等。因為每一場盛事,都是香港的一張名片。每一個到訪的遊客,都可能成為香港的推廣大使。
香港要說好自己的故事,盛事就是最好的載體。看着九龍城的熱鬧景象,筆者相信香港的盛事經濟大有可為。只要我們繼續努力,團結一致,香港一定能成為真正的國際盛事之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