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任智鵬)今年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大地震,多處建築物轟然倒塌;地震來襲之際,許多民眾甚至未及感受恐懼,便被掩埋在斷垣殘壁下,逾五千條性命在這個春日悄然消逝……災情消息傳來,香港特區政府迅速組織51人救援隊整裝出發,包括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急症科部門主管蕭粵中,及消防處搜救犬隊領犬員蔣天朗。兩人不但同為救援隊成員,亦是來自同一所中學的師兄弟;他們於震後災場的嚴苛環境竭力搜救,為成功救出受困125小時的傷者振奮高呼,為只能找回至親遺體的災民黯然神傷。他們強調,自己並非英雄,只是盡本分於所在專業範疇伸出援手,讓世界知道香港亦能為各地有需要的人盡一分力量,更希望將這份助人精神,在年輕一代中傳承開去。

採訪當日,蕭粵中與蔣天朗回到母校,與香港文匯報記者細談緬甸救援經歷。當地攝氏40度的高溫、災區蚊患、處處瓦礫,餘震衝擊,以及建築物二次倒塌風險,對特區救援隊來說是莫大挑戰。由於道路嚴重損毀,救援隊花了不少時間始來到搜救區營地,蕭粵中坦言,「我們到達時,黃金救援的72小時其實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二……在高溫環境下,其實災民都知道自己家人生還希望渺茫,卻仍然和我們隊員說:『可不可以幫我們找回家人遺體』,因為對他們而言,哪怕是遺體,能把家人帶回去已經是最大的慰藉……」

逝者得以安葬 是對親屬最大慰藉
在緬甸曼德勒災區,救援隊員身穿厚重裝備與時間賽跑,共覆蓋57個地點完成61次搜救行動。蔣天朗憶述,一次救援隊花了數小時救出一名女子但已沒有生命跡象,其父親縱然悲傷但仍特意上前感謝救援隊:他的妻子雖已因地震離世,但救援隊的努力讓他得以安葬妻女……這些讓人痛心的情境遍布災場,卻是災民在無助中難得能觸及的支援。
災民受困5天生還 鼓舞戮力搜救
在11天的救援任務中,最令一眾成員難忘的,是夥拍國家救援隊成功救出一名受困125小時男子。蔣天朗說,救援隊當時立即為其保暖防止失溫,並佩戴眼罩避免強光刺激導致視力損傷,他至今仍記得當男子獲救瞬間,現場爆發的雷鳴掌聲與歡呼聲,以及自己難以平復的激動心情。

蕭粵中補充,該名災民相當幸運,其受困於酒店房間兩張床中間,倒塌後仍有一定空間且接觸到水,所以能支持5天仍能維持生命,直至被救出時其健康狀況也未算太差。
傷者獲救鼓舞人心,緊接着的,是要致力延續這一線生命曙光。救援隊接獲酒店其他房間或樓層可能仍有人被困,繼續搜索的任務就落在蔣天朗及其搜救犬拍檔Twix身上,他憶述當時驚險過程,「建築底層已坍塌,我與Twix必須從三樓窗台攀爬進入。當時我一手環抱Twix,一手穩住梯子艱難攀登。雖然建築外觀看似完整,內部結構卻已嚴重損毀,有可能發生二次坍塌……」
進入酒店後,蔣天朗發現一個高度不足一米的坍塌空間,這個狹窄通道可能通往酒店其他區域。在要保障自身安全且行動受限下,他只能在指揮Twix有限範圍內進行搜索,在黑暗環境中,Twix曾深入狹窄空間並脫離天朗視線數分鐘,令他大感憂心。雖然最終未能發現生還者,但Twix在危險陌生的災場,面對極度不穩定的環境與巨大壓力,仍展現出絕對服從與專業素養,讓蔣天朗深受感動。
蔣天朗形容,參與特區救援隊是他消防生涯中最光榮的一頁。帶着兩年前曾到土耳其救援的經驗,他已是搜救犬隊的前輩,更有信心能在災場發揮所長,「地震、災難在不同地方都可能發生,如果我們有能力,不僅能幫到在香港發生的事;經過這些救援經歷,我體會到香港整個團隊的力量,很想繼續能成為一分子,去幫助這個世界。」
蕭粵中強調,無論是醫護或消防救護人員,救援隊成員只是在自身專業範疇貢獻本分,從來不敢說自己是英雄。香港團隊參與國際災難救援的經歷,能給世界知道,雖然香港是只有七百多萬人的小城市,但仍能向世界各地伸出援手,並希望能將助人精神的正面價值植根青年一代內心,讓他們明白只要有心,自己亦能幫助身邊社會以至國際上有需要的人。
相隔26年師兄弟 巧遇相認「拍住上」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智鵬)蕭醫生與天朗同樣來自觀塘功樂官立中學,是相隔逾四分一世紀畢業的師兄弟。蕭醫生笑說,母校觀功並非名校,卻能在代表香港的數十人救援團隊中巧遇師弟,說明了學校對社會的貢獻與擔當。

事實上,兩人於救援隊出發前並未相識,天朗透露,自己是在抵達緬甸營地後休息的空檔,才抽空與大師兄相認。他們今次能攜手,既是偶然亦非偶然。
天朗兩年前曾參與土耳其地震救援,而蕭醫生則擔任醫管局境外緊急應變支援隊/特勤隊骨幹多年,自汶川地震起多次參與境外醫療支援行動,包括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他坐上飛赴武漢的專機,參與把1,027名滯留當地港人安全地帶回家任務。所在領域有異,但兩人同樣走在「港人撐世界」路上,曾先後獲行政長官服務獎狀表揚,及獲邀回母校分享。在今次緬甸任務中,兩人終得以重聚更「拍住上」。

另一偶然之處是,同為觀功畢業生的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過校友群組收到兩人於緬甸救援任務期間的合照以及母校分享講座的資料,促成是次報道。同為校友,有份記錄師兄師弟熱心「撐世界」救援事件,與有榮焉。
回程軍機見紅旗 胸懷祖國撐世界

在國際救援行動中,香港始終與祖國同行。蕭粵中回憶,香港救援隊抵達緬甸曼德勒後,立即獲得國家救援隊支援,協助規劃救援區域的分工及設立聯合營地,在搭建營帳時也得到不少協助。

地震嚴重衝擊當地基層醫療系統,救援工作要分階段進行。首階段是掌握有沒有傷者需要急救,或是前線醫護人員無法前往支援,在災情稍微穩定後則由紅十字會等非政府組織建立流動診所。因此在救援行動尾聲階段,蕭粵中率領香港醫療隊聯同國家醫療隊深入災區,在街邊搭棚收「街症」,「義診中發現不少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但是我們只有聽筒在身,沒有其他特殊儀器,難以進行全面診斷。」
國家醫療隊分享設備幫助更多災民
幸得國家醫療隊配備流動X光機和心電圖儀等設備,並與香港救援隊共享有限資源,讓更多災民得到治療。惟受現場條件所限,醫療隊僅能為患者提供3日藥物,很多患者詢問他們會否再來義診,「雖然很想幫忙,但基於資源限制和工作性質,我們實在難以承諾……」
更令人動容的,是國家對救援人員的重視。當完成艱鉅任務後,國家派遣空軍「運-20」飛機專程接載救援隊返回北京。迎接國家隊和香港救援隊的軍機緩緩降落,二人均對機艙門開啟見到五星紅旗的瞬間大感難忘。蕭粵中說:「在開啟機尾艙門,巨型國旗出現那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這種情感衝擊,堪比在天安門廣場見證國慶升旗儀式的感動。」蔣天朗更直言:「這一刻,我們深切體會到香港救援隊作為中國救援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感受到國家給予的全力支持與高度肯定。能以中國香港救援隊成員的身份參與國際人道任務,讓我們對中國人這個身份感到無比驕傲。」
抵達北京時,機門再次開啟,漫天飛舞的木棉飛絮如四月白雪,隊員們始終保持專業儀容,整齊列隊完成歡迎儀式後啟程返港。蕭粵中特別提到,軍機的平穩程度令人驚嘆,起降過程幾乎感受不到震動,顛覆了傳統認知,親身感受到國家航空科技的卓越進步。
妻子無私支持 結婚紀念日出征

對救援英雄而言,參與國際救援工作需要堅毅的意志、強大的心臟,更要家庭的支持,才可安心出征。蔣天朗出發去緬甸救援當天,剛巧是他與太太結婚五周年紀念日,原本計劃帶9個月大的孩子進行首次家庭旅行,機票酒店均預訂妥當,還安排了家庭照拍攝。接到緊急任務通知後,他立即啟程,太太雖難掩憂心與失落,卻未有半句怨言,反而給予鼓勵,並照料家庭。
蔣天朗坦言:「在救援期間,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家人。我非常感激老婆體諒與堅韌,這份支持讓我得以全心投入救援工作。她的心理素質和無私付出,是我完成任務的重要支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