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鐵7號線深雲站內,附近工地的工友趁午休過來休息。 香港文匯報記者常麗娟 攝
●港鐵(深圳)在4號線長湖站、牛湖站設置了納涼區,不僅配備了座椅,還聯合深圳書城龍華城,把「圖書角」搬進了地鐵站。 網上圖片

網友點讚:鵬城發展好是因為城市有溫度

盛夏的深圳,空氣中翻湧着黏稠的燥熱,晴空萬里驟然被撕裂,暴雨如注傾瀉而下,整個城市在酷熱與淋漓間喘息。穿過雨幕踏入7號線深雲地鐵站,時間剛過正午,閘機外一幅近乎靜止的畫面驟然呈現——幾十位工友席地而臥,他們或在光潔的地面鋪上簡陋的墊子,或直接躺臥在地。除了那在空曠站廳裏若有若無浮沉的細微鼾聲,周遭的一切彷彿都沉入了午後的寧靜,這鼾聲便成了此刻最柔和的背景音律。

實際上,這座站廳的安寧並非偶然。早自2024年,深圳地鐵7號線深雲站便闢出一方「納涼區」,桌椅齊備,防暑藥品觸手可及。而隨着附近兩大工程啟動,越來越多城市建設者在此揮汗如雨。今年酷暑尤甚,每日11時至13時50分,工人們便如遷徙的鳥群,向站內清涼尋求庇護。當原有區域難以容納日漸增多的人流時,深圳地鐵就在站廳開闢「臨時納涼區」,醒目標識指引方向,工作人員定點巡查,免費飲水機靜立一旁,默默傳遞着城市的體恤。深雲站此舉迅速走紅網絡,圈粉無數,有網友熱評說:「怪不得深圳發展得好,因為是非常人性、包容、有溫度的城市」,亦有網友點讚說:「來了都是深圳人,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常麗娟 深圳報道

「涼快,就是很涼快!」陳師傅的笑容如泥土般質樸。他就在附近工地勞作,每天飯後步行幾分鐘至此,在地上小憩一個多小時。畢師傅則因工地上休息室尚未建成,最近一周才加入這支午休隊伍。他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眼睛,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能踏實睡上一個鐘頭,下午幹活都有勁。」汗水浸透的工裝下,是勞動者對片刻休憩最真實的感激。在附近做排水管工程的張師傅,黝黑的臉上漾出笑意:「我們工地上的兄弟都是中午扎堆過來,不然沒地方睡啊!這裏有空調,陰涼陰涼的。」

站廳成容納疲憊的港灣

在站廳柔和的光線下,有人蜷縮在薄墊上沉睡,呼吸深沉而均勻;有人將安全帽放在一旁,臉上刻滿日曬的痕跡;一些年輕工友則背靠牆壁,安靜滑動手機屏幕,嘴角露出無聲的笑意。偶有路人穿行,皆不由自主放輕腳步,生怕驚擾了工友。一位母親牽着孩子經過,食指輕輕豎在唇邊,孩子會意地踮起腳尖——此刻,地鐵站不再是冰冷的通道,而是容納疲憊的港灣,人與人之間的溫柔默契在此悄然生長。

時針指向下午一點半,休憩的圖景開始無聲流轉。工人們依次甦醒,揉揉眼睛,利落地捲起墊子。有人細緻地將墊子捲成緊實的圓筒,再用布條仔細綑紮;有人俯身拾起遺落的水瓶,輕輕放入垃圾桶。不過十幾分鐘,方才躺滿休憩者的地面已光潔如初,彷彿午間的集體小憩只是一場清涼的幻夢。工友們的身影陸續消失在通往工地的出口。

設讀書角 化身公共客廳

深圳地鐵的人文關懷地圖不止於此。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福田站、體育中心站、洪湖站,皆見「納涼區」的清涼風景:桌椅齊整,書架靜立。有人打開筆記本電腦凝神工作,有人沉浸書頁翻動的世界,亦有三兩好友圍坐低語——地鐵站化身城市公共客廳,容納着市民夏日裏各安其所的安寧。

專人引導 確保整潔有序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自2023年啟動試點以來,深圳地鐵已在17個車站安排這樣的清涼「綠洲」。專人引導客流、衞生清潔以及文明勸導,確保這一方空間整潔有序。深圳地鐵方面表示,未來將傾聽市民聲音,評估需求,讓更多納涼區在城市的脈絡中生長。

當深雲站臨時納涼區的工友們捲起鋪蓋重返崗位,地鐵站依然清涼如故,等待着明日午時那些需要片刻安寧的身影。這方寸之地,不僅抵禦着物理高溫,更以無聲的包容與尊嚴,為城市最堅實的建設者撐起一方蔭蔽。在效率至上的城市脈動裏,這份對勞動者汗水的體恤,如地下鐵的穿堂風,悄然撫平了快節奏下人們內心的褶皺——原來城市的溫度,正體現在它如何安放那些城市建設者的疲憊之上。

深圳地鐵站中這些納涼區,不僅是鋼筋水泥間的清涼角落,更是城市文明在酷暑中開出的最動人的花。它無言地訴說着一個城市應有的良心:在追逐高度的同時,不忘俯身觸摸那些托舉起這座城的手掌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