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舉辦「香港在中國2050太空藍圖中的定位」主題論壇。 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孫曉旭)太空經濟浪潮席捲全球,規模預計達1.8萬億美元,涵蓋衛星技術、太空旅遊、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新興領域。面對《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的藍圖藍海,香港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在近日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香港應發揮金融與科技的雙重優勢,搶佔太空與低空經濟的發展先機。香港亦可作為連接地面與太空產業、技術與資本、本地與全球之間的策略中樞「地空橋樑」。

夏利里拉集團家族理事會召集人Mahesh Harilela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香港憑藉健全的金融生態、國際化法律制度,以及「超級聯繫人」角色,在未來全球太空經濟中具有獨特戰略地位。他提到,未來太空經濟的重點不僅在科研,更在資本與商業化能力的落地,香港可推動跨境科技協作,例如連結深圳科技創新力量,拓展「一帶一路」倡議的協同合作。

夏利里拉集團家族理事會召集人Mahesh Harilela與會現場圖片。受訪者供圖

他更呼籲,資本市場應轉向長遠與可持續發展導向的投資邏輯,探索區塊鏈太空貿易、軌道經濟等前沿領域,並以金融與衛星營運商合資等方式促進跨界融合。Mahesh以香港歷史上「非設計而成」的國際金融中心崛起為例,呼籲各界以同樣創新精神迎接太空經濟時代:「問題不在於能否做到,而在於是否敢於突破。」

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總監Quentin Parker與會現場圖片。受訪者供圖

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總監Quentin Parker則建議,香港應聚焦於「新太空經濟」的商業應用,發揮本地金融、法律、保險等專業優勢,打造支撐太空科技商業化的完整平台。特別是在太空碎片治理與可持續發展領域,香港可擔任協調中外的「超級聯繫人」,推動國際標準的制定與落地。

OASA創星匯李嘉樂教授與會現場圖片。受訪者供圖

創星匯(OASA)李嘉樂強調,隨着英美太空產業快速增長(如英國佔GDP達18%,美國創造38萬個職位),香港不可錯失良機。他指出,低軌道衛星經濟(LEO)與低碳經濟密切相連,如無人機、智慧城市的發展高度依賴精準的衛星定位系統,未來城市營運亦將全面「向天看」。他建議香港構建完整的「地空傳感生態系統」,結合無人機、衛星遙感與人工智能,用於環境監測、空中物流、基建維護等高增值領域。